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電視劇 > 正文
《沙塵暴》:在荒原戈壁上解剖人性的暴風眼
2025-04-07 10:52:25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劉欣

  黃沙漫天,焦屍驚現。當沙粒混著施暴者的低語在螢幕前翻涌,當鍋爐的轟鳴與受害者的淚水形成撕裂般的和鳴,荒漠小城庫魯縣在《沙塵暴》裏展現。

  由段奕宏、王鏘、張佳寧、張瑤等人出演的《沙塵暴》,以雙案交織為敘事框架,揭示了在沙塵暴下的“熟人社會”中個體的生存困境。如同在這片資源枯竭的荒原上搭建起一座人性的實驗室,既是探尋案件的因果緣由,也是解剖時代背景下的人性和社會肌理。

《沙塵暴》劇照 資料圖

  《沙塵暴》以12集的短劇集制式展開對陳年舊案的陳述,它不同以往的兩三集講一個案子的單元劇,而是用緊湊節奏將案件的因果緣由、人性的善惡和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現實一層層剝開,呈現在觀眾面前。

  這更契合心理學中的“齊加尼克效應”:觀眾對未完成事件的記憶強化,在多線並行的倒敘、插敘中,程春之死、劉三成失蹤、孫彩雲陰謀等碎片被編織成網,形成“狼人殺”式解謎快感。而短劇集形式對節奏的極致把控,讓每集結尾的“鉤子”成為懸疑張力的放大器——當觀眾以為接近真相時,風沙總會掀起新的迷霧。

  前八集是線索鋪陳,那些看似散落的線索實則是精心佈置的人性標本:程春從小攤老闆娘到暗娼的身份轉換,孫彩雲賢妻面具下的野心家本質等,這些碎片在後四集的動機回溯中,拼湊出完整的代際創傷圖譜。當暴力因子在兒女身上復刻,當偽證鏈條在熟人社會滋長,罪案輪迴已然超越個體命運,成為集體無意識的病理切片。這樣的敘事形式,讓觀眾們思考:面對法律的正義和鄉土社會的黏稠人情,我們該如何選擇?

  《沙塵暴》中的兩位警察的形象也有別於傳統懸疑劇,段奕宏飾演的老刑警陳江河不單單是正義的化身,也是熟人社會中的一環,而兇手有可能就是他認識的鄰居、友人。他在庫魯縣生活,有自己的家庭和交際網,作為這個地方的警察,探案更多的是通過經驗的積累和對鄰裡的認識。

  而他的搭檔,張瑤飾演的羅英瑋則和陳江河相反,她是按照嚴謹的邏輯推理來審視案件的真假,她對庫魯縣這個地方不熟悉,只能憑藉科學的方法來探案。她的視角下,任何人都可能是兇手。

  當燒豬實驗推翻直覺判斷,當DNA技術撞破鄉土人情編織的偽證網,現代法治精神正在撕裂傳統宗法社會的繭房,這是一場現代法治精神和鄉土人情社會的博弈。當案件重新調查時,那些八年前後礙於人情面子沒説出口的證詞,那些包庇罪行的鄉民,何嘗不是沙塵暴中蒙眼的同謀者?

《沙塵暴》劇照 資料圖

  《沙塵暴》的女性角色更是構成了劇集的靈魂內核。在講述王良的身世時,我們看到了“琴”這樣的女性角色,她就是為了求生、逃離暴力而最終犯下罪行的典型樣本。我們不知道她的來處,只看到她被怎樣虐待、如何反抗命運的經過。而劇中的另外三位女性——程春被時代遺棄;孫彩雲則是荒漠中的“螳螂女”,她看似追求精神的財富表面之下,其實是陷入了更深層次的空虛與不滿;劉盈盈則從“老姐比母”的犧牲者,成為復仇者,這蛻變極具現實主義重量。

  《沙塵暴》並沒有簡單地將這幾位女性角色塑造為絕對的惡人或受害者,而是通過完整的敘事鏡頭,展現了那個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女性受到壓迫後的不同選擇。

《沙塵暴》劇照 資料圖

  技術層面,《沙塵暴》將荒漠的蒼涼與暴烈注入每一幀畫面。從一開始的偷羊賊情節、真實的沙塵暴和地方口音,到後來對灰敗的縣城特寫,這些含有鮮明地域風格的環境因素,讓這部電視劇充斥了現實主義色彩,渲染上了一種濃厚的文學氣質。而貫穿本劇的“沙塵暴”作為核心隱喻,它不僅是自然景觀,更成為人性困境的視覺符號:黃沙遮蔽視線,隱喻真相的混沌;風沙淹沒縣城,暗喻資源枯竭後的社會結構重建。

  除此之外,這部劇中的配樂和劇情也高度契合,當配樂響起時,鏡頭下的人物情感衝出螢幕,令人共情。風沙的聲音和配樂《Secret》電子感的音效合拍,像一個個重拳打在心上。多多的角色曲童謠《天是彩色的嗎》更像是一把插在心口的尖刀,將人性的惡與私暴露在眼前。

《沙塵暴》劇照 資料圖

  《沙塵暴》的殘酷敘事最終指向一種溫柔的辯證:城市的興衰從不由風沙決定,而在於人如何與時代共振。舊世界的坍塌不是終點,而是新秩序的序章。社會的重構不在於金錢的累加,而在於個體意識的覺醒以修復人性的荒漠——正如沙暴過後,總有種子在裂縫中破土,等待下一場雨水。(韓一平/文)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