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0件館藏珍品,呈現從戰國時期至21世紀、持續2000多年的中國藝術史縮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藏陳列”近日全面啟幕,帶給觀眾一場酣暢淋漓的中國古今藝術奇旅。
唐代彩繪文吏俑原件及手繪復原效果對比。
首次展出央美器物類藏品
銅鏡、畫像磚、俑、陶瓷、宗教造像……“古代中國藝術”展區的這些藏品突破了一般美術館僅展覽書畫的局限,首次展出中央美術學院的器物類藏品,時代跨度長達兩千年,帶觀眾真切感受由古及今的社會風俗、道德信仰與思想情趣。
走進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組銅鏡展櫃。“我們沒有完全按照時代擺放,而是更看重審美和造型趣味。”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策劃研究部主任劉希言介紹,這些銅鏡時代跨度從戰國到宋代,以花葉紋、龍紋、蟠螭紋等紋樣為裝飾元素,昭示古人樸素的宇宙觀。
展覽中的俑從漢代所屬開始,主題多樣、造型生動,呈現出我國禮樂制度的歷史演進,觀眾也能從中感受到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比如魏晉南北朝有胡人俑,體現了當時民族大融合,唐代開始出現大量仕女俑,表明當時女性地位上升。”劉希言説。
位於展廳中心位置的一尊唐代彩繪文吏俑,是這次展覽的一大明星展品,讓人領略到科技對文物的煥新力量。這尊俑保存完整,刻畫精美,官服上有貼金,人物表情嚴肅文雅,展現出官員的莊重與智慧。美術館與央美設計學院、人文學院、壁畫係合作,對陶俑進行了兩種數字復原模擬,一種由壁畫係師生手繪復原,另一種則由AI生成,觀眾可在互動大屏上看到兩種復原後的陶俑。
展覽中的陶瓷藏品從宋代開始,以明清為主。觀眾能看到來自明代龍泉窯的青釉盤、造型特別的青花瓷筆插、用於祭祀的紅釉器具,甚至還有一件來自德國、模倣中國青花瓷的瓷盤。展覽在重點藏品旁附有二維碼,觀眾掃描後即可看到關於這件藏品實時更新的研究成果。
沈周《雲水行窩圖》“動”起來
“古代中國藝術”中的書畫類藏品,自然是中央美術學院的強項。“我們按照中國書畫人物、花鳥、山水、書法這四大門類來劃分,每個門類選取了幾幅代表作,都出自名家之手,希望能讓觀眾在畫家筆下的萬千自然之中感受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劉希言介紹,這一部分的作品來自張路、蕭晨、任伯年、朱耷、王鐸、金農、龔賢等大家。
來自“吳門四傑”之首沈周的《雲水行窩圖》,是展覽中另一件明星展品。畫中一葉扁舟行于水上,水上略有蒲草,空中密布流雲。畫旁還有沈周的提款,用筆亦如雲行水流。“這件作品叫‘圖引’,是一位名為執柔丘的先生有件作品叫《雲水行窩卷》,請沈周以圖為引,沈周給他題了這幅畫。”劉希言介紹,這幅作品與沈周山水中常見的粗筆有所不同,筆墨精妙,饒有意境,且通過點景人物傳遞出了文人理想。展覽在畫作旁設立了一面互動屏,屏中的雲和水草悠悠然動起來,小舟也緩緩駛來,仿佛從畫中游到了螢幕裏。
李叔同國內唯一油畫真跡展出
在“現代中國美術”陳列中,240余件二十世紀中國美術經典作品以時間為基本主線,分為1900-1949、1950-1976、1977-2000三個板塊,梳理油畫、中國畫、版畫、雕塑等造型藝術的百年發展脈絡。
1900-1949年,是中國美術史上充滿變革與創新的時期。在民族危亡、社會動蕩、救國圖存的背景下,新型美術逐漸興起,成為啟迪民智、尋求民族復興的重要手段。
其中,《半裸女像》作為中國現代美術先驅李叔同國內僅存的油畫真跡,是這次展覽的“鎮館之寶”,對李叔同學術研究和中國早期油畫研究意義重大。整幅畫色彩鮮亮、恬靜優美。畫作中採用的油畫技法,使得皮膚肌理清晰,人物形象生動。
“1950-1976”這一板塊的作品緊密圍繞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主題,具有強烈的時代使命感。《夯歌》《起家》等用真實筆觸記錄勞動人民的奮鬥場景、社會主義建設的火熱場面;《群英會上的趙桂蘭》《廣州起義》等體現了傳統中國畫筆墨技法與現代題材的結合;《特等勞動英雄李永像》《鐵展號火車》《晚歸》等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精神面貌和社會生活。
改革開放後,中國美術迎來新的發展階段,藝術家們的探索百花齊放。在“1977-2000”板塊,觀眾能看到陳丹青《洗髮女》、李可染《滿目青山夕照明》、韋啟美《附中的走廊》、靳尚誼《晚年黃賓虹》、劉小東《油漆工》等風格不同的名家作品。(袁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