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焦點 > 正文
看戲,不一定在劇場
2025-04-11 09:41:49來源:中國文化報編輯:劉欣

  數字技術拓展傳統戲曲藝術內涵和外延,青年藝術人才傳承舞臺藝術精華。傳統舞臺的內涵和外延正在不斷拓展,豐富的舞臺表現形式讓人們的文化藝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春天萬物生長,戲曲藝術也在生發新的力量——

  從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火爆“出圈”,到各個戲曲劇種的“二創”視頻在網絡上迅速傳播,再到沉浸式戲曲《黛玉葬花》將虛擬現實(VR)技術等引入戲曲,戲曲正借助舞臺技術、媒介技術、數字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創作理念、表現形式、觀演關係、傳播途徑,豐富自身的藝術內涵,並吸引新的知音。

  當今觀眾早已習慣了在劇場內、鏡框式舞臺上欣賞戲曲。其實,戲曲可以發生在多種空間之中。精華版豫劇《程嬰救孤》、新中式湘劇《聶小倩》等戲曲作品打破傳統舞臺的“第四堵墻”,帶給觀眾沉浸式的觀演體驗。崑曲《浮生六記》在清代蘇州文人沈復與妻子蕓娘曾經生活的滄浪亭畔演出,觀眾可以跟著劇情和表演,循著滄浪亭的復廊、花窗而動,在6個不同的場景中感受江南風韻。

  看戲,不一定要在劇場。隨著中國第一部電影——京劇電影《定軍山》問世,戲曲就與螢幕結下了不解之緣。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彩色電影歸屬越劇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隨著時光的沉澱,戲曲電影成為中國特有的電影類型,不同年代均有代表性作品亮相銀幕。近年來,4K、8K、3D、杜比全景聲等技術不斷推動戲曲電影走向高品質、精緻化。粵劇電影《白蛇傳·情》以極具古典風韻的視聽質感,吸引無數年輕觀眾;京劇電影《鎖麟囊》運用8K科技,帶來超高清晰度和寬廣色域,讓觀眾耳目一新。

  在大銀幕上看戲曲,震撼感、儀式感都很強;而在電視熒屏上看戲曲,則更多一份日常陪伴的守候與溫情。多年來,以央視“空中劇院”為代表,一批電視節目將各個劇種的精彩大戲帶到千家萬戶。戲曲在與電視的“聯姻”中,逐漸完成了從舞臺演出錄播到戲曲元素與其他視聽語言融合碰撞、擦出新火花的蛻變。近年來,包含戲曲小品、跨界演繹、戲曲真人秀等在內的戲曲綜藝,讓戲曲藝術觸達更多受眾。無論《非常有戲》《叮咯嚨咚嗆》《拿手好戲》,還是《中國戲歌》《國風超有戲》,抑或《戲宇宙》《戲碼頭》,戲曲綜藝將戲曲片段、知識掌故、戲曲人物故事等以更加輕鬆的方式呈現給觀眾,並與文旅體驗相結合,實現戲曲藝術更為廣泛的傳播和普及,助力相關事業、産業發展。

  當今,高速發展的互聯網為人們欣賞戲曲帶來了更多選擇。在各類視聽技術加持下,戲曲藝術雲演播風生水起。例如,國家京劇院與某新媒體平臺合作推出的傳統大戲《龍鳳呈祥》雲演播,應用5G、4K高清、杜比全景聲以及多視角、多屏同看等技術,不僅讓戲曲之美分毫畢現,個性化的觀看視角還賦予戲曲觀演以時尚氣息。觀眾還可以在線留言互動,透過螢幕觀看戲曲竟也有了幾分現場感。

  與欣賞完整劇目的雲演播相比,更多人在零散時間裏,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接觸戲曲,越來越多戲曲從業者、愛好者將短視頻、直播作為表演、傳播戲曲的重要途徑。如今,戲曲已成為短視頻平臺內容生態的重要部分,不少戲曲內容創作者憑藉長期穩定的更新輸出,吸引了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名粉絲。短視頻中、直播間內,那些撲面而來的質樸表達,體現的是戲曲的群眾基礎和磅薄生命。

  不同時代都有居於主流地位的媒體形式,搭上這趟快車,傳播效果自然事半功倍。除了短視頻,遊戲也是當今年輕人喜歡的休閒娛樂方式之一。一些深具文化責任感的遊戲開發方積極從戲曲中尋找靈感和資源,手機遊戲《京劇貓》、單機角色扮演遊戲《古劍奇譚三》、三國題材策略遊戲《小小霸主》等,都不約而同地將戲曲元素融入遊戲設計之中,在潛移默化間向玩家展現戲曲之美,戲曲也借助數字化手段得以更廣泛地傳播。

  新的媒介形式讓戲曲的演繹與傳播有了新的可能。與傳統的全本戲、摺子戲演出不同,新媒體的片段化、娛樂化特點更為明顯。相較于完整的作品、系統的知識、豐富的掌故,新媒體更善於傳播包容性、豐富性、普泛性更強的戲曲文化。用戶也許無法通過新媒體所展現的戲曲元素獲知一部劇目、一個行當、一個劇種的全貌,但足以從中獲得一種文化印象、一種文化感覺。後者之於傳統戲曲當代傳承、傳播的價值,可能被人們尤其是戲曲從業者低估了。與其擔心新媒體讓戲曲“走了樣”,不如考慮一下,鋪天蓋地的電影預告片、“二創”視頻,可曾令電影藝術“走了樣”?一名連戲曲短視頻都會快速劃走的用戶,難道會主動購票去看“不走樣”的戲曲嗎?不少網友表示,自己是通過新媒體接觸到戲曲,最終走進劇場、“入坑”成為戲迷的。對於觀眾的基本認識水準、審美能力,應該給予充分信任,少人問津、孤芳自賞才是大危機。

  戲迷、票友歷來屬於小眾群體,帶有古典主義色彩的藝術形式,也不宜僅以粉絲數作為衡量其發展水準的標準。不斷創新迭代的舞臺技術、媒體技術、數字技術推動戲曲文化走近當代年輕受眾,讓戲曲和帶有戲曲元素的其他藝術形式活躍于主流文化消費市場,活躍在年輕人的社會生活之中,靜水流深、潤物無聲但堅定有力。當然,不可能每一個對戲曲之美發出過讚嘆的人,最終都能成為鐵桿粉絲。

  正如不一定有多少讀者認認真真讀完過《紅樓夢》,但這並不妨礙《紅樓夢》代代相傳、有口皆碑,並通過賦能其他藝術形式、産業形態而大放異彩。有時候,哪怕一份朦朦朧朧的熟稔與親近,對於古典藝術的傳承弘揚來説,意義已然不容小覷。套用一句電影臺詞來講:“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記者  羅  群)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