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大學生電視節上,大學生和專業舞者共同演繹舞蹈《三簪舞韻》。
主辦方供圖
大學生原創作品展映現場。
主辦方供圖
春日榕城,繁花似錦。由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和中國傳媒大學主辦的第十三屆中國大學生電視節(以下簡稱“大視節”)日前在福建福州舉行。本屆大視節以“青春力量 築夢強國”為主題,秉持“大學生欣賞、大學生創作、大學生參與”的宗旨,舉辦多場兼具思想深度與觀賞價值的活動。
“當倍速觀看、碎片追劇、彈幕追劇成為常態,如何在海量內容當中錨定精神坐標,成為當前青年一代的文化必修課。”中國文聯原副主席胡佔凡在本屆大視節期間表示,“影像是記錄時代、引領思潮的重要載體。讓我們以影像為舟,青春為帆,共同駛向文化傳承和創新的星辰大海。”
影像創作新氣象
“大眾化影像敘事可以很親切,傳統文化表達也可以很炫酷。讓年輕人成為參與者、創作者、推動者,中國故事的講述才能真正出圈出彩。”四川廣播電視臺《腹有詩書·思想的時代》節目總導演李純説。
在“影像之光照耀青春時代”電視劇精品創作交流活動上,來自全國的電視與網絡視聽工作者代表與福建師範大學師生共聚一堂,以“影像青春,創‘藝’無限”為主題,探討如何用年輕視角講述家國故事,以創新技術激活文化記憶。
芒果TV影視中心《日光之城》製片人張筱璽介紹,他們深入藏區採訪了132位不同崗位的工作者,整理出超百萬字的筆記。劇中女主角的原型人物是一名先後就讀于北京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最終選擇回到西藏的藝術策展人。她立志傳播中國文化的信念,為這部劇的創作提供了動力。張筱璽認為,現實題材創作必須紮根生活,從真實故事中挖掘生命力,“這些年輕人的理想追求,借助鏡頭傳遞出來,在熒屏內外搭建起情感溝通的橋梁”。
中外合拍紀錄片《跨越時空的北京中軸線》在創作上別出心裁,每集都安排了串聯者,通過他們充滿好奇心的思考與追問,向中外觀眾展示中華文化遺産的價值和生命力。製片人劉元説:“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播,需要找到受眾感興趣的方式和問題。我們在片中融入個體化敘事,從細微視角切入宏大主題,讓歷史變得可感可觸。”
青年學子新實踐
本屆大視節的“有為”創作扶持提案路演與大學生原創作品展映兩項活動充分展現了青年學子的創作活力,共吸引近2000部作品參與。“有為”創作扶持活動聚焦青年創新實踐,共徵集到全國高校劇本及影視策劃作品326部,涵蓋鄉村全面振興、家庭倫理、青春成長等多元議題。經兩輪評審,《白山鎮》《湖中來信》《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等5部作品入圍終選;大學生原創作品展映活動徵集到作品1655部,包括紀錄短片505部、劇情短片294部、短視頻337部,其中外國留學生投稿量創歷史新高,紀錄片數量比去年增長20%。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主創代表、中國傳媒大學學生曾希雅分享了她對“有為”的理解——“價值實現即有為”。她説:“不是只有獲得名利地位才算‘有為’,能找到並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也是‘有為’。作為一名大學生,創作出有益於減輕人們心理壓力的作品是我實現個人價值的方式之一。”
山東藝術學院學生陳藝楠、張安琦等創作的劇情片《山谷回聲》,講述抗美援朝飛虎山戰役中一支志願軍隊伍的英雄事跡。兩位主創表示,青年創作者的鏡頭不能只對準自己和身邊的小圈子,“要從‘小我’邁向‘大我’,將目光投向國家與社會,更好地通過作品傳遞時代精神。”
積極擁抱新技術
每屆大視節期間,“藝術家進校園”活動都深受歡迎,今年也不例外。幾場“藝術家進校園”活動吸引閩江學院等福州高校的千余名師生傾聽、交流。
首場活動中,曾多次擔任央視春晚總導演的陳臨春與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遊潔以《春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為題,回溯春晚40年變遷。他們鼓勵青年學子在創作中保持對新技術的敏銳嗅覺,更要洞察時代發展,創作出兼具科技感與時代溫度的作品。
“沐浴著青藏高原的溫暖陽光,我誕生了……他們説我是個有韌性的姑娘。我的‘韌’,源自百姓勤勞的雙手,我就是‘藏毯’。”俏皮的旁白聲中,具有皮影戲人物形象風格的藏民在織機上勞作著……這部充滿創意的《解碼中華文化基因之藏毯》短視頻,出自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白曉晴團隊之手。在第二場“藝術家進校園”活動現場,白曉晴一邊播放短視頻,一邊進行“AIGC賦能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主題分享。她介紹,團隊借助AI技術打造皮影美學風格動畫,大大簡化了製作流程。她鼓勵青年學子“借助AI技術提升創作效率,同時努力挖掘創意,創作出更具價值的作品”。
對於AI時代的到來,曾獲大視節大學生原創作品最佳作品代表的莊燦傑表示:“青年創作者應該積極擁抱人機共創的新時代。技術可以幫我們實現1到100的跨越,但讓0到1的,只能是人。”
許多大學生觀眾踴躍參與現場討論。就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潘思琦提到,她的同學在海外孔子學院實習期間,將AI生成的祥雲、龍等中華傳統文化符號融入教學課件,這些生動形象的內容引發了外國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興趣。
繼續講述青春故事
“老輩人説:福州女子頭上有三把簪刀,一把為國,一把為家,一把為己。”在後臺,參演非遺舞蹈《三簪舞韻》的福建藝術職業學院學生程曉瑤,指尖輕撫發間的簪刀,向筆者解釋“三條簪”這項走紅網絡的福州非遺的內涵。
以“三條簪”為靈感創作的《三簪舞韻》,參演了大視節“寫給青春的詩”音樂詩會。舞臺上,24把油紙傘如花朵般悠然綻放,與發間簪刀的寒光相互輝映,柔美與力量在此刻交融,福州的巾幗女兒們穿越風雨走來。
經過十幾年的歷程,創辦于2010年的大視節已發展成大學生、影視行業及學界的年度文化盛會和展現夢想的重要平臺。知名主持人白岩松從第二屆大視節起就與大視節結下不解之緣。音樂詩會現場,他寄語大學生:“趁年輕,勇敢奔赴夢想。”飽含期許的一番話點燃現場氣氛,贏得大學生們的熱烈掌聲。
2024年,哪些電視作品和角色更受大學生的喜愛?在福州海峽奧體中心舉辦的本屆大視節閉幕式上,2024年度榮譽推薦作品名單揭曉,包括電視劇、紀錄片、綜藝節目、動畫片、公益廣告5大類,共計67部作品。其中有表現中國人家庭生活溫情的電視劇《小巷人家》、講述中法攜手助力國寶回歸的紀錄片《國寶回家》、巧妙運用新技術手段的綜藝節目《腹有詩書・思想的時代》、引發大眾對陪伴父母話題關注的公益廣告《愛的距離》以及將考古成果與東方美學深度融合的動畫作品《敦煌的故事》等。此外,《山花爛漫時》中的張桂梅、《我的阿勒泰》中的巴太、《慶餘年》第二季中的范閒、《小巷人家》中的黃玲等14個角色,榮膺本屆大視節大學生喜愛的年度熒屏形象。
“春天把友好的故事傳説,同樣的歡樂給了我們同一首歌。”伴隨著歌聲,第十三屆大視節圓滿落幕。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駐會副主席閆少非寄語青年學子:“用鏡頭講述青春故事、用作品傳遞青春力量,激發電視藝術創作的熱情與追求,為推動電視和網絡視聽藝術的繁榮發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