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微短劇市場風生水起。中國網絡視聽協會發佈的《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顯示,2024年我國微短劇市場規模約達504.4億元,同比增長34.90%;截至2024年中期,我國微短劇用戶規模已達到5.76億人,佔整體網民的52.4%。這些數據讓微短劇從業者感到振奮,同時讓部分長劇創作者感到壓力。似乎,微短劇正在搶奪長劇的市場和受眾。
每當有新的藝術形式或文化産品形態出現,總有人擔心其會對相似領域原有市場格局造成衝擊。就宏觀而言,這種擔心並非全無道理。當多種形式共同爭奪觀眾的時間和注意力,理論上講,參與者越多,競爭就越激烈。但是就具體的領域、作品而言,筆者認為倒沒必要太過擔心。考慮到中國的用戶基數,哪怕是較小的佔比,也是實際數量相當龐大的一個群體,足以支撐起一個垂類市場。與新生藝術形式、産品形態的影響相比,自身內容品質究竟如何,才是更能決定市場表現、觀眾好惡的因素。這一常識性問題由於不善於自我包裝,不善於與流行概念、新興術語等嫁接而時常顯得不夠“高大上”,或由於人們太過於熟悉,反而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實際上,越是新生事物不斷涌現、市場變化較為劇烈的時候,越應該腳踏實地、回歸常識。
某些大概念、大術語一旦具象化為具體的生活場景、消費場景,就可能暴露其虛偽與荒謬。很難想像,一個人在公交車上、地鐵上看了幾集微短劇,就能導致此人不再走進電影院;一個人在視頻平臺追了一部長劇,於是便再不肯欣賞短小精悍的作品。這些情形在現實生活中的發生概率必然不高,真正讓人們對影院失去興趣的,是品質欠佳、矯揉造作的電影;真正讓人們對微短劇嗤之以鼻的,是“扇巴掌”“撕頭花”的無聊橋段和低級趣味。一部分視聽作品創作者過分青睞數據採集、迷信用戶畫像、執著于分析市場大勢,卻偏偏沒空仔細看一眼:自己創作的究竟是些什麼成色的作品、能不能稱之為作品。
對於文藝作品、文化産品來説,與時俱進、創新發展是題中應有之義,有利於實現其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試圖給新生事物設置“準入門檻”來維持自身的市場地位、份額,既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也不可能實際操作成功。應該認識到,不同的藝術形式服務於不同的場景和受眾,彼此之間並不必然構成競爭。就拿視聽作品來説,電影、長劇有更充分的空間雕琢視聽語言以及表演等細節,更適合滿足較長時段、較為沉浸、較有儀式感的欣賞需求;而主打短平快的微短劇更善於以強敘事、快節奏吸引人,下沉市場、碎片化休閒時間更適合其縱橫馳騁。二者雖同為視聽作品,但敘事邏輯、呈現方式、審美取向、傳播媒介、消費場景等均存在很大差異,遠不至於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一個有趣的趨勢是,行業正在將長劇與微短劇進行調和。《天涯小娘惹》《我的歸途有風》等由長劇IP衍生而來的微短劇受到觀眾歡迎。短劇《少爺和我》由綜藝IP衍生而來,也取得不俗口碑。日前,在某行業活動中,長信傳媒創始人、編劇、導演郭靖宇宣佈,《靈魂擺渡》將推出橫屏短劇,《唐朝詭事錄》也將開發短劇,一時激起原作粉絲的熱情期待。毫無疑問,長短劇攜手搞創作、闖市場,比互相揣測、敵視對方要好上太多。
將優秀IP開發為不同的産品形態、實現“一魚多吃”,通常被認為是産業鏈條成熟的表現之一。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情況大多並非從策源階段就統一規劃、分頭開發,而多為某IP以長劇或綜藝形式站穩了腳跟後,再被改造為微短劇。這兩種情形乍一看相似,其實差異很大,前者是高瞻遠矚做增量,而後者恐怕更像是出於求穩妥、求方便甚至是蹭熱度等方面考慮。如果優秀長劇或綜藝IP能以新的樣式服務更多觀眾,當然無可厚非,只不過創作者不應忘記:飯不能來回炒,真正的新創意、好內容才是長期吸引觀眾的關鍵。快速看準方向、調整船頭,自然是聰明,然而運籌帷幄、踏踏實實,禁得住誘惑也耐得住寂寞,才是大智慧,也能做出更大成績。(夕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