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000人以上演唱會、音樂節票房收入達296.36億元,同比增長66%,佔2024年演出市場總票房51.1%,佔據半壁江山。2024年大型演唱會票房增速最為突出,破260億元,同比增長78.1%;觀演人次超2900萬,同比增長45%,成為演出市場最受關注的消費品類。
張學友“60+”世界巡迴演唱會現場 祝 靜 攝
4月18日,春雨瀟瀟的北京乍暖還寒。華熙Live·五棵松與鳥巢兩個大型場館,卻被音樂浸染得十分熱烈。這邊廂,儒雅的李健在五棵松低吟淺唱;那邊廂,張傑以高音點燃鳥巢全場。
“這兩年演唱會的票都太難搶了!這次我們公司十幾個同事都在搶票,只有我成功了!”演唱會結束,從鳥巢回家的地鐵上,“90後”公司職員晴天激動地給記者介紹著搶票經驗。
演唱會的票究竟有多難搶,從鳳凰傳奇的票務數據可見一斑。去年,鳳凰傳奇在北京的兩場演唱會一票難求。今年,鳳凰傳奇“吉祥如意”2025巡迴演唱會,將於5月底至6月初在鳥巢上演6場。截至目前,大麥網已有108.4萬人點亮“想看”標記,這個數字還在持續攀升中。
以演唱會、音樂節為代表的音樂演出市場的蓬勃發展,當然也有數字依據。日前,在四川成都舉辦的2025中國(成都)演出交易會音樂演出市場發展論壇上,由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燈塔聯合發佈的《競逐升級 多元發展——2024年大型營業性演出市場趨勢及特點分析報告》(簡稱“《報告》”)顯示,2024年,5000人以上演唱會、音樂節票房收入達296.36億元,同比增長66%,佔2024年演出市場總票房51.1%,佔據半壁江山。2024年大型演唱會票房增速最為突出,破260億元,同比增長78.1%;觀演人次超2900萬,同比增長45%,成為演出市場最受關注的消費品類。
燈塔專業版運營總經理王舒在解讀報告時表示,大型演出成為國內演出市場的主力軍,在整個演出市場佔比持續走高,演唱會、音樂節一票難求,成為拉動文旅消費的重要動力。與此同時,音樂類型豐富、表現形式多元的音樂品牌項目和全新IP不斷推出,滿足了不同群體的文化消費需求。
音樂演出市場為什麼能如此火爆?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副會長、北京酷斯塔夫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柯總結:“當前,在産業環境利好的推動下,在演出經營主體的持續創新與共同努力下,全國音樂市場邁向高品質發展的新路徑。演唱會、音樂節等大型演出在地區分佈上有效均衡,推動了市場均衡發展,新興市場潛力被進一步挖掘;市場細分趨勢愈發明顯,針對不同群體的個性化、特色化音樂演出産品不斷涌現,為市場發展拓開新賽道。同時,音樂演出市場整體服務品質顯著提升,服務細節不斷優化,市場朝著規範、健康方向大步邁進。”
空前繁榮必然催生新的變化與新的模式。環球音樂大中華區主席暨首席執行官徐毅認為,2024年音樂市場的增長,不僅是短期回暖,更是一種消費結構變化,體現內容驅動體驗、體驗創造價值的深層趨勢。
徐毅從供需關係進行了分析。從供給來看,流媒體為音樂傳播,特別是跨區域傳播提供了平臺,使大規模巡演具備市場基礎,藝人創作積累再加上市場回報預期良好,使得藝人巡演意願增強,各地場館建設以及文旅消費結構特點,也為巡演開闢更多市場空間。從需求來看,年輕群體更加注重體驗消費和情緒價值,可以不遠千里跨城奔赴,目前跨城比例高達64%,促進了跨區域經濟的聯動發展。
為一場演唱會、一個音樂節,奔赴一座城。音樂演出的火爆不僅塑造了城市文化名片,也為經濟增長疊加了新動能,帶動文旅産業從“流量經濟”向“品質經濟”轉型。
大麥總裁何弭談到,經過2023年、2024年演出市場的高速增長,票根經濟——多玩一天,多吃一頓,多住一晚,已成為廣大消費者的常態化選擇,大型演唱會、音樂節也從文化消費載體,變成城市發展的新型引擎,帶動城市交通、住宿、餐飲、景區、文創等領域全面開花。
“2024年,大型演出平均跨城觀演率仍保持在60%以上,除演出票房收入外,直接帶動觀眾吃住行等綜合消費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會長劉克智認為,文旅融合已成為音樂節實現差異化競爭的有效方式,而傳統旅遊景區為提升旅遊體驗也在積極引進音樂節項目。這是一次“雙向奔赴”。
摩登天空創始人CEO沈黎暉通過對石家莊、烏魯木齊和東莞三地草莓音樂節的對比,向記者闡釋了音樂內容激活城市文旅消費的突出作用:“結合石家莊打造‘搖滾之城’的定位,草莓音樂節聯動本土音樂人以及更多的演出場地,以‘草莓共振場’的理念,讓音樂節在城市文化中不斷延續。在烏魯木齊,我們邀請了很多少數民族優秀音樂家,來自新疆以外地區的樂迷佔比達40%。在東莞,我們與潮玩和廣東特色美食進行聯動宣傳,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展望音樂演出市場的發展前景,相關從業者及專家學者普遍表示樂觀。樂觀,首先源於數據。《報告》顯示,從年齡分佈上,大型演唱會的青少年觀眾和35歲以上的觀眾佔比都有所增加。數據表明,演唱會這一品類在各個年齡層加速滲透,大型音樂節的觀眾年齡層相對演唱會更年輕,18歲到29歲是市場的主力群體,與2023年相比同樣呈現出青少年和35歲及以上觀眾佔比上升的趨勢。
對於音樂演出市場的未來發展方向,從業者們各有思考。
音樂節品牌效應如何為當地文旅吸納更多觀眾?上海華人演藝有限公司CEO洪迪表示,針對最大化發揮協同效應和資源價值,音樂演出市場發展應該從“流量依賴”轉向“價值共生”,實現從“為明星買單”到“為體驗消費”的轉變。
內容精深、IP持續開發是音樂演出市場發展的關鍵。徐毅認為:“好的音樂作品是演出的起點,是吸引億萬觀眾奔赴演出現場的動因,也是推動演出經濟發展的源頭。”他建議,“專輯+巡演”兩條線應並行,互相賦能,形成正向循環。
哇唧唧哇創始人、總裁龍丹妮則表示:“我們正站在一個娛樂産業新舊動能轉換特別關鍵的節點,當傳統內容遭遇新消費需求,需要考慮的是藝人與IP內容如何重新建構,才能跟得上時代的需求。未來的線下場景是非常多元化和極具想像空間的,無論是真實世界還是虛擬時空,我們都會思考和探索,基於人的獨特價值,創造獨特的內容産品,基於內容IP形成的強勢影響力反哺於人,甚至是多維度的內容場景創新,夯實內容團隊多維度的建設和運營,這是我們不斷地探索和務實的追求。”(劉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