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電視劇 > 正文
《蠻好的人生》到底是怎樣的人生
2025-05-12 09:51:58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劉欣

  《蠻好的人生》熱播似意料之外,追上劇後,深知是情理之中——中女胡曼黎與菜鳥薛曉舟攜手剖開了當代都市人金玉在外的生存假面,在“有房有車有娃”與“三無社畜”的鏡像困境中,折射出中年重啟的陣痛,也映照著年少出發的迷惘,重新定義了接地氣的現代內涵——所謂很上海的“蠻好”兩字,實則是當下人在社會中踉蹌前行的生存省悟。《蠻好的人生》找到了上海題材的另一種表達——“夾生滬語”中的“地氣摩登”。

  劇中事件全然是生活寫照: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無關階層,不講出身,各個人所面臨的人生境遇就是地氣。過往影視劇中的“接地氣”往往被簡化為物資匱乏的表面行為,《蠻好的人生》則用更現實的筆觸消解了這種刻奇化表達。年近不惑的中女胡曼黎一夜間從高調的銷冠淪落,接二連三遭遇職場背叛、婚姻破裂,甚至還有親子隔閡,但劇中少有哭鬧,卻用高速剪輯呈現她在地鐵背條款、在茶水間吃自熱火鍋;一身奢牌,算計著在五星級酒店消費一套下午茶約見一下午客戶;供著豪宅,但在高檔超市反復比對車厘子價格;咬牙付了兒子的冬令營,又在小菜場討價還價……“去悲情化”地用狼狽日常來表達海派文化的實用主義。

  另一面,薛曉舟的成長線則契合了年輕世代的生存焦慮——法本專業去賣保險,暗喻年輕世代“高學歷貶值”的集體陣痛。而自己心比天高,雙商堪憂,空有口號沒有行動;窮困潦倒還被職場霸淩,自己溫飽尚需女友資助,連母親的醫療費都無力支付……所謂“中産”與“底層”不過是同一困境的兩面鏡像。胡薛兩人從互懟到共生的關係,最終是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和解,也是新老上海人價值觀的碰撞交融。

  作為首部深度聚焦保險行業的國産劇,《蠻好的人生》將保單轉化為透視社會病灶的切片,將現代人的抗風險能力具象化為精算表格上的冰冷數字。劇中串聯的客戶的人生故事,無論是老艾總,還是周阿姨、陳老闆,甚至丁家的父母叔嬸,無一不是當下人們生存狀態的寓言。

  近期不少評論比較不同滬籍女演員的表演風格,有説劇中孫儷不嗲不媚,恰恰這種去性別化處理,可謂本劇的另一大亮點。《蠻好的人生》大膽剝離了性別敘事中的荷爾蒙元素,捨棄了梧桐區的小資曖昧,反倒更凸顯中女的主體性。胡曼黎與薛曉舟的關係則更類似彼此的精神觀照:她教會他市井生存,他助她完成進階轉型。與漸凍症閨蜜鐘寧的互動,是都市女性情感的另一種範式:比愛情更撼動人心,正如彈幕所言:“這才是成年人該有的交情。”

  《蠻好的人生》的“接地氣”,本質是對“懸浮創作”的反向,有人説這劇“致鬱又治愈”——不回避焦慮,而是將焦慮轉化為共情的切口;不販賣治愈,卻在體面崩塌處培育重生的根系。紅裝革履的胡曼黎在弄堂小吃店裏,用一碗加了五香粉的餛飩,向薛曉舟展示了從白眼與冷遇中淬煉的智慧,而伊種種在狼狽中堅守的“扎臺型”(上海話:撐場面),恰是海派風尚的當代演繹——體面不再是財富堆砌的空中樓閣,而是跌入谷底時依然保持的生命尊嚴。

  “蠻好的人生”實則是套用海派修辭的生存策略:它既非逆天改命的英雄敘事,也非小確幸的自我麻痹,而是直面生活真相後,依然在石縫中開花的務實主義。“蠻好”已從滬語嘆詞昇華為一種生命境界——接納不完美,但永不放棄對美好的堅持。

  當鏡頭掃過外灘璀璨燈火,這部劇也完成了對於所謂人間煙火,對“地氣”的終極詮釋。這或許就是此劇給予時代的精神饋贈:在不確定的世界裏,守住底線之上的熱情、真誠和善良,便是凡人所能抵達的最好,便是蠻好了。(卜 翌)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