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處於一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從人工智能語言模型ChatGPT實現人機自然對話,到人工智能文生視頻大模型Sora突破文生視頻技術,再到中國公司開發的DeepSeek開啟人工智能技術普惠發展的新篇章,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進化。在網絡視聽領域,AIGC已經深度融入了節目策劃、內容生産、個性推薦、運營推廣等全鏈條場景中,為行業注入了強勁動能。然而,在這樣一個“萬物皆可生成”的時代,一個命題亟須思考——當技術能高效解決很多問題時,人類不可替代的價值何在?對於網絡視聽來説,答案應當在於以“提問”為動力,以“創意”為根基,在技術浪潮中錨定方向、築牢底線,確保AIGC成為網絡視聽行業的助推器,而非替代者。
隨著人工智能應用規模的不斷擴大及大模型能力的愈發成熟,技術自身能夠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多,甚至製造出了一種技術能夠代替人類進行藝術創作的“幻覺”。往AI大模型裏輸入幾個關鍵詞,就能生成一段看似精彩的故事;無需一個真人演員,就能用AIGC製作一部完整的影片。這種全新的可能性讓一些人誤以為技術已經成了網絡視聽內容的創作主體,盲目推崇AIGC創作的應用,忽視了人的創意參與。然而實際上,技術掌握的只是創意實現的路徑,而非藝術價值的核心。即使AI已經能夠自主生成大量的內容,但也只是基於對已有內容的模擬,尚無法取代人類,生成獨特的創意。
提問是創意的源泉,而創意是文藝的靈魂。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這句話在當下聽來尤為振聾發聵。人類文明與科技的每次躍升,都始於某個叩擊認知邊界的關鍵提問。可以説,一部科學發展史,就是人類在好奇心驅使下不斷提問、向前探索的歷史。網絡視聽行業的創新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也得益於提問。流媒體平臺優兔(YouTube)提出“如何激勵創作者持續生産優質內容”,隨後推出廣告分成計劃,為創作者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奈飛(Netflix)追問“怎樣才能讓用戶喜歡追劇”,繼而推出“一鍵播放下一集”功能,極大提升了用戶黏性。正是人類不斷地向未知發問,才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的精彩創意,推動了網絡視聽一次又一次的巨大變革。
AI能夠回答問題,但不能自主地提出問題。它“知道”用戶提的問題是什麼,但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對於網絡視聽來説,技術始終是工具,離不開人的創意驅動。行業既不能排斥技術的發展“閉門造車”,也不應走入“技術替代人類”的觀念誤區之中,而是應當以“提問者”的姿態,擁抱人工智能、駕馭人工智能,拿出創意,定義規則,引領變革,開拓未來。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的成功就是一個鮮活的案例。它向全世界觀眾證明,打動人心的永遠是充滿精彩想像的創意內核。我們應當堅持用提問激發創意,不斷求索“如何運用AIGC實現藝術表達的創新升級”“怎樣才能借AIGC打破內容同質化的窠臼”,用問題的燧石點燃創意的火花,充分發揮網絡視聽“藝術+技術”的獨特優勢,將科技創新轉化為藝術豐盈。
創意要有方向,技術的車輪滾滾向前,但代表價值的方向盤必須牢牢掌控在人的手中。只有把準方向,網絡視聽的發展才不會迷失在技術的迷霧中。網絡視聽不僅是視聽內容的傳播載體,更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社會正能量的主陣地,是億萬人民群眾共同的精神家園,因此價值導向永遠是網絡視聽的生命線。每一個創意産生之前,我們都應當首先明確“為誰服務、為何創作”的主旨命題,始終把向上向善作為根本追求,定位行業價值坐標,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用符合主流價值導向的創意指引和駕馭AIGC的應用發展。
創意要有底線,AIGC的浪潮席捲而來,我們既能感受到澎湃噴涌的創新動力,也直面著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互聯網上利用AIGC“換臉”“變聲”假冒名人、編造謠言的情況時有發生,嚴重侵害公民個人信息安全,擾亂網絡空間生態秩序。不久前,國家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廣電總局聯合發佈《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明確了相關服務主體的標識責任義務,為AIGC應用劃定了紅線,也為有效溯源和遏制虛假信息傳播提供了抓手。我們應當分清楚哪些才是真正優質的創意,哪些是“無良”的創意,並且要向技術進一步追問“如何防止AIGC生成虛假信息”“怎樣保護用戶隱私”,在鼓勵技術實現更多創意的同時,紮緊合規的籬笆,確保技術發展不越軌、不失序,維護網絡視聽的健康有序發展。
未來已來,唯變不變。要推動AIGC與網絡視聽深度融合,就要在問題中尋找創意,在探索中擁抱未來。網絡視聽行業只有深植于文化創意的土壤,汲取高新技術的養分,在價值平衡中探索前行,在安全範圍內穩定發展,才能在AIGC浪潮中實現從“被動適應”到“主動引領”的跨越。
(作者:馮勝勇,係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