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演出 > 正文
打造有精神深度的舞劇審美樣式
2025-05-16 09:54:07來源:光明日報編輯:劉欣

  舞劇創作要避免因景觀與技術至上而引發的審美偏失,積極探尋技術與人文深度融合的路徑,實現人文本體的回歸與審美再造。

  近年來,中國舞劇創作迎來突破性發展,《永不消逝的電波》《只此青綠》《趙氏孤兒》《五星出東方》《紅樓夢》等佳作頻出。在演出市場上,熱門舞劇常常一票難求。這些優秀作品不僅重塑了舞臺藝術的傳播生態,還在文化傳播以及文旅融合等方面産生了廣泛且深遠的影響。

  然而,“舞劇熱”背後,諸多隱憂正逐漸顯現出來。當下舞劇演出市場中,作品品質良莠不齊,部分作品藝術水準與製作精細度欠佳。行業數據顯示,歷史文化與名人題材在舞劇創作中佔比超六成,形成文化名人扎堆、歷史符號堆積的局面,導致題材高度趨同。有些作品缺乏深度挖掘,視角與內容浮于表面,創新思維匱乏,難以衝破固有的創作模式。還有些作品過度依賴數字技術與景觀化符號,陷入“視覺奇觀遮蔽敘事邏輯”的創作誤區。這些問題的出現,與創作題材非理性擴張,導致舞蹈本體偏離藝術創作核心不無關係,削弱了舞劇應有的藝術價值與思想深度。

  在此背景下,我們亟待思索如何避免舞劇創作同質化,怎樣才能進一步推動舞劇良性循環和長遠穩健發展。

  舞劇題材的同質化現象,反映出的是深層次的創作路徑依賴。不可否認,歷史題材舞劇中,古典服飾那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美感,與舞蹈擅長抒情表意的特質相得益彰,為舞劇創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而如《孔子》《李白》《杜甫》等舞劇,憑藉對文化名人的精彩重塑,成功喚起大眾的集體認同感。這些成功經驗使眾多創作者更加青睞歷史文化題材。而現實題材舞劇對創作者來説則更具挑戰性,需要創作者既能洞察當代社會的複雜肌理,還要在藝術轉譯中平衡真實性與審美性。儘管,當下出現了如《深AI你》這樣的實驗性作品,通過虛擬與現實之間的“身體對話”,深入探索人工智能時代的生命意義,借助技術美學開拓了全新發展賽道。但總體來説,整個行業存在規避創新風險的保守心態。舞劇題材要進一步出新出彩,創作者必須勇於走出舒適區,提升捕捉現實細節、挖掘內涵及美學構建等能力,實現思維的轉型升級。只有這樣,才能在歷史深度與現實觀照的相互呼應中,培育出真正豐富繁榮的舞劇創作生態。

  以舞蹈表現傳統文化,不能只局限于淺表化的層面。真正有價值的文化傳承,並非簡單的時空挪移,或是對傳統元素的生搬硬套,而應于傳統與當代間搭建起一座可觸可感的橋梁。舞劇《五星出東方》對歷史文物的創造性轉化,為我們呈現了絕佳範例。該劇編導團隊以尼雅遺址出土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為創作起點,深入和田采風,研讀文獻、考據服飾、採集音樂,最終從兩千年前的同心圓紋樣裏提煉出核心藝術母題,達成了文物精神內涵從考古實證到藝術呈現的跨時空重生。劇中,既展現出漢代舞蹈獨特的韻味與風采,又融入了現代舞蹈的技法與表現形式,使歷史場景引發當代觀眾的情感共鳴。這種“考古式創作”啟示我們:傳統文化元素若要實現成功的現代轉譯,必經解碼、重構、再生這三重關鍵磨礪。創作者唯有秉持深耕細作的態度,堅守深度挖掘文化內核、重塑文化價值的理念,方能打破時空界限。當《咏春》把南派武術的攻防邏輯巧妙轉化為舞蹈動機,當《紅樓夢》運用當代肢體語匯重新構建太虛幻境,這些成功案例有力地證明,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傳承,絕非只是將傳統符號簡單堆砌于舞臺之上,而是讓千年文脈在當代觀眾的凝視中復蘇,並煥發出新的生機。

  舞劇創作還要避免因景觀與技術至上而引發的審美偏失,積極探尋技術與人文深度融合的路徑,實現人文本體的回歸與審美再造。數字技術浪潮的來襲,為舞臺藝術革新帶來了雙刃劍效應。當下的舞劇創作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一方面,動態捕捉、全息成像等前沿科技與藝術創意精妙結合,催生出令人驚嘆的成果。如《只此青綠》借助數字技術,讓古畫中的山水靈動起來,賦予畫作鮮活生命力;《永不消逝的電波》利用影像蒙太奇,成功構建出緊張刺激的諜戰時空,為觀眾帶來沉浸式體驗。但另一方面,部分創作者卻陷入“技術依賴症”泥沼,過度依賴景觀與技術的堆砌,忽略了藝術的本質。他們將LED矩陣、智慧機械臂等設備當作舞臺主角,使得藝術淪為技術的附庸。這種創作邏輯不僅切斷了舞劇中“舞”與“劇”相互依存的共生關係,更破壞了劇場藝術中觀眾與演員之間最寶貴的觀演默契。舞劇舞臺本就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從不排斥新的技術和藝術語匯,任何新的舞臺技術都能在此找到展示的天地。但關鍵在於,技術創新只有深度融入人文肌理,才能實現從單純技術炫示到藝術昇華的飛躍。創作者必須樹立“技術為人文賦形,人文為技術鑄魂”的創作理念,如此,方能在虛實交織的現代劇場中,塑造出富有精神深度的中國舞劇審美樣式,讓舞劇藝術在技術與人文的融合中綻放新的光彩。

  歷經數十年積澱,舞劇已然成為演出市場的新寵,但仍須直面如何創新的挑戰。面對創作産能的集中釋放,尤其要規避因急功近利造成對文化內核的消解,這也是全行業亟須關注的重要方面。創作者須以沉潛之心回歸藝術本體,讓創作根系深扎時代土壤,將傳統文脈轉化為創新勢能,方能在守文化根柢、創藝術新境的追求中,鑄就舞劇藝術的持續發展之路。

  (作者:董 麗,係中華女子學院教授)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