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色,是刻在青瓷釉面的天青色,是故宮宮墻的硃砂紅,是敦煌壁畫的青金石藍,也是民間門聯的柿紅與竹青。它們從《詩經》《山海經》的典籍中走來,在匠人的指尖流轉千年,最終凝結成紀錄片《尋色中國》的光影詩篇。近日,這部由著名紀錄片導演陳曉卿團隊打造的人文紀錄片正式上線,受到廣泛關注,帶領觀眾開啟一場跨越時空的色彩美學之旅。
打撈失落的色譜,
重建東方色彩認知
“中國傳統色絕非靜止的符號,而是一部流動的文明史。”《尋色中國》首席色彩顧問郭浩的定義,精準道出色彩背後的文化厚度。這部紀錄片用六個主題篇章解構色彩的多元維度,深入剖析中國傳統色彩的獨特文化內涵。《煌煌國色》展現帝王專屬色彩如何演變為民間意象;《神顏莫測》揭示中國人通過色彩與天地溝通的哲學智慧;《她的色號》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探索女性與色彩的深層聯結;《我見青山》呈現自然色彩的人文轉化;《花花鄉野》捕捉民間生活的鮮活色譜;《奇色何尋》則探尋傳統色譜中的另類存在。
“我們不是研究者,而是學習者和傳遞者。”陳曉卿坦言,拍攝過程如同“讀一部永遠翻不完的書”。據悉,團隊已規劃三季內容,未來將深入更多“色彩秘境”:從敦煌壁畫的礦物顏料到嶺南草木染,從徽州建築彩畫到西南少數民族紋樣。
古人從觀察天地運行、日出日落和時序更迭的自然景象中,提煉出青、赤、黃、白、黑為滋生萬物色彩的五種基本色調,並由此形成“五色觀”。但正如郭浩所言:“秦人尚黑,因此許多影視劇將秦朝軍隊設計為黑衣黑甲,但兵馬俑的彩繪和相關史料證明,所謂‘玄甲軍隊’只是後人想像,秦人軍裝實際色彩豐富多樣。因此解讀中華傳統色,不應局限于五色框架。”
為此,《尋色中國》試圖打破認知定式。在福建,攝製組記錄下匠人用紫膠蟲染色——這種《營造法式》中記載的“紅色極色”,曾是古代建築彩畫的核心顏料;在甘南,牧民桑傑白天騎馬放牧,傍晚以青金石研磨出唐卡的湛藍,藏袍的潔白與顏料的深邃形成強烈視覺張力。“《尋色中國》希望用影像語言喚醒大眾對傳統美學的感知,助力中國文化傳播。”陳曉卿説。
紀錄片截圖
從歷史典籍到人間煙火,
展現文化基因的現代表達
色彩不是博物館裏的靜態標本,而是依然跳動的文化脈搏。在《我見青山》中,團隊用動畫技術將《詩經》中的“玄”“縹”等抽象色名轉化為動態影像;在《花花鄉野》裏,鏡頭掃過市井街巷,靛藍扎染的布匹、柿紅門聯、竹青茶器,拼湊出民間生活的鮮活色譜。
傳統色的復興,同樣需要科學與人文的交融。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路珂以古建築為例,闡釋色彩的時空維度:“古建築色彩是‘潤物細無聲’的存在。”其團隊通過數字化技術復原了宋代山西高平開化寺建築色彩,令今人得以窺見《營造法式》記載的“五彩遍裝”工藝。
而在香港街頭,77歲的書法家華戈用硃砂紅書寫招牌的故事,展現了色彩與技藝的共生。他曾為《食神》《一代宗師》題寫片名,鏡頭中他揮毫道:“電影招牌的字體須契合主題——武俠片用刀刻般的北魏體,酒店招牌須透出溫潤感。”紅與黑的經典搭配,不僅是視覺衝擊,更是文化基因的現代表達。
郭浩翻閱近400部文獻典籍,考據出384種中國傳統色。他認為,若僅讓傳統色停留在教學與研究層面,色彩或將再次消逝。“應用是最好的傳承方式,要讓色彩在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真正實現‘活化’。” 郭浩説。
當青金石藍、鞠塵黃、紫礦紅在熒幕上緩緩流淌,觀眾觸摸到的不僅是美學盛宴,更是一個民族獨特的認知世界的方式。在《尋色中國》的鏡頭下,每一抹色彩都是文明的切片,承載著中國人“天人合一”的哲思,以及將自然饋贈轉化為美學語言的無窮智慧。(劉源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