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圓明園》劇照。資料照片
紀錄片《史前星球》海報。資料照片
新質生産力是以人工智能、數字技術、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與傳統産業深度融合後形成的一種生産力新樣態。這不僅體現在物理層面上生産效率的提升,更在於通過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實現對傳統生産方式的革新與升級,進而促進全新生産方式的誕生。具體到紀錄片領域,新質生産力以新興技術為手段,促進了紀錄片生産製作傳播過程中各個環節的創新配置。這不僅提高了紀錄片的藝術水準,也為觀眾帶來更加豐富的觀賞體驗,促進行業的高品質發展。
人機協同重塑創作主體
在新質生産力背景下,紀錄片內容生産主體實現從專業創作者、普通互聯網用戶向人機協同模式的轉變。這一轉變降低了製作成本,提高了生産效率。傳統的紀錄片創作以專業人士為主,要創作一部好作品,創作者需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豐富的閱歷積澱、紮實的理論基礎與專業知識儲備、高雅的審美品位、充沛的創新思維、熟練的表達技巧。同時,創作需要依託專業的技術團隊,包括編導、攝像、錄音、剪輯等,並且只有當團隊配合默契、有序合作時,才能創作出高品質的紀錄片作品。後來短視頻平臺崛起,普通用戶只需一部手機就能記錄生活、表達觀點,紀錄片的創作門檻大幅降低。這種生産模式豐富了紀錄片的表現形式和題材範圍,但也帶來了內容品質參差不齊、深度不足等問題。
在數智化浪潮下,參與紀錄片創作的不再局限於人類個體。“人機協同、以人為主”的新型創作模式興起。不斷迭代升級的文生視頻大模型,能將人從一些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專注于更具創造性的藝術表達。這一技術的應用進一步降低了産業門檻,使中小團隊甚至個人也有可能實現具有工業化水準的內容生産。這改變了傳統紀錄片的生産邏輯,推動著行業向更高效、更智慧的方向演進。
智慧演算法革新影像技術
紀錄片的發展歷程始終與技術創新密切關聯。從盧米埃爾兄弟發明的集拍攝、放映、沖印于一體的電影機,到有聲電影時代的同步錄音技術,再到彩色膠片和數字高清技術的相繼問世,每一次技術突破都拓展了紀錄片的創作邊界。值得注意的是,在傳統製作模式下,紀錄片的影像品質始終受限于硬體性能,光學鏡頭的物理參數直接決定了畫面的表現力。
但隨著新質生産力的發展,紀錄片的創作工具從依賴單一的光學記錄設備,轉向融合人工智能演算法的智慧化系統。基於新技術,機器有可能理解影像內容,也可以拍攝出符合創作者創作意圖的素材。表情識別等AI技術的應用,則有望輔助創作者分析受訪者的心理狀態,選擇最具表現力的鏡頭。大模型還具備了跨模態的數據處理能力,包括圖像、文本與音頻等,使它們不僅能夠促進複雜形式的交流與連接,還能創造出融合多種感知模式的體驗,從而增加用戶的互動性和沉浸感。由於拍攝工具的升級,原本抽象或靜態的畫面也能被轉化為三維空間中的動態場景,為觀眾提供了更全方位且深入的感知維度。如《風起東方》融合XR、AR、AI等技術,以超寫實數字人視角串聯古今絲綢之路,立體呈現共建“一帶一路”十年發展成就。
全鏈路實現智慧生産
相較于需要長期規劃的傳統製作模式,智慧化生産展現出更強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深入影響紀錄片的全流程開發,有效降低了各環節的協作成本。
比如在前期策劃階段,傳統製作團隊需要進行長時間的調研,對選題進行篩選,並確定目標受眾,進行腳本撰寫。而AIGC技術能基於海量的數據信息、強大的算力和超強的內容生成能力,優化信息挖掘與素材調用等關鍵環節,併為項目方案改進完善提供建議參考。近年一些紀錄片節展的提案環節已出現了使用AI創作的項目,引起業界關注。項目主創在前期準備中利用AI進行文獻精讀、分析和篩選,甚至設計PPT、海報等工作也得到了AI的幫助。
在中期攝製階段,傳統拍攝方式想協調好人員、資金、場地等多方資源,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而現在的智慧化管理技術,不僅能更高效地調配資源,還能在拍攝過程中有效識別潛在問題並及時提出解決方案,推動戰略決策的動態調整。此外,在拍攝前期,可以運用虛擬拍攝技術對不同攝像機的角度和運動軌跡進行模擬演練,也能優化拍攝方案,降低實際拍攝的不確定性,確保資源的有效利用,減少成本的投入。
在後期視頻製作階段,強大的數據庫和演算法算力可以處理大量視頻素材。比如在剪輯時,可以自動識別素材視頻中的人物、場景、時間等元素,生成標準化、規範化的項目管理文檔,幫助剪輯師快速查找和篩選合適的素材;依據剪輯師的具體要求,自動匹配并剪輯出相應的視頻片段,提高效率和品質,並確保了剪輯結果的精準性和一致性。在特效製作與色彩校正時,可實現對畫面比度調整、色彩校正、特效添加等視覺提升,增強畫面的可觀賞性。
技術賦能産業深度轉型
新技術的應用正推動紀錄片經歷一場深刻的産業轉型,這場變革不僅體現在生産流程上,還影響了內容形態和傳播模式。在內容形態上,催生了全新的表達方式。一方面,VR、AR等技術使沉浸式敘事成為可能,模糊了紀實與虛構的邊界。比如要表現某些難以還原或者實地拍攝的場景或對象時,創作者可根據收集的資料進行數字建模,實現虛擬生成。如《史前星球》中所有恐龍的形象都是在古生物化石標本的基礎上建模製作而成。另一方面,大數據分析使內容創作能夠更精準地把握受眾需求,孕育出互動式紀錄片等新形態,極大豐富紀實語言的表現力。
紀錄片在傳播模式上也經歷著深刻轉型。多平臺分發策略打破了傳統媒介的時空限制,使紀錄片內容在視頻網站、社交媒體等數字平臺實現矩陣式傳播。智慧推薦系統通過用戶畫像和內容特徵的精準匹配,構建起個性化傳播路徑,把優質作品推送給真正喜歡紀錄片的觀眾,這極大提升了內容觸達效率。與此同時,彈幕、評論區等互動功能的普及,為觀眾搭建了線上交流平臺,使單向傳播轉變為多向對話,形成了更具深度的社群化傳播生態。這種傳播模式的革新,不僅拓展了紀錄片的受眾覆蓋面,更重要的是重構了內容價值的實現方式,標誌著紀實內容傳播進入了智慧化、個性化、互動化的新階段。
此外,紀錄片産業轉型是創作理念和産業邏輯的深層革命。在這場變革中,我們既要擁抱技術創新帶來的無限可能,更要堅守紀錄片的本質屬性,即真實性與思想性。技術手段的革新永遠服務於藝術表達的深化和思想價值的傳播,而非替代紀實創作的人文內核。當虛擬現實技術讓觀眾身臨其境時,我們追求的是對真實世界更立體的認知;當演算法推薦實現精準傳播時,我們堅守的是對事實真相的忠實傳達。這種技術與人文的辯證統一,正是紀錄片産業在新質生産力賦能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未來紀錄片的發展,必將是技術創新與紀實精神相互成就的過程,在科技與人文的交匯處,開拓紀實藝術的新境界。
(作者:劉亞男,係雲南師範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