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的戲劇改編,一直是藝術領域的重要現象。文學作品作為劇目題材的有力補充,顯示出舞臺藝術對文學性的屬性確認。隨著越來越多的經典名著、大熱IP躍上舞臺,市場正以真金白銀為好故事投票。圍繞原著和不同舞臺藝術形式的同題創作,創作者也在持續思考藝術與市場的辯證關係。
舞臺光影呈現馬伯庸的筆下傳奇 舞臺劇《兩京十五日》劇組供圖
青年演員全新演繹紅樓世界 音樂劇《寶玉》劇組供圖
從文學到戲劇,不是簡單的媒介平移,而是一場關於文本基因重組的試煉。
文本重構:從文字到空間的敘事轉換
經典名著、當代文學、網文小説……文學IP搬到舞臺上,並非熱度越高就越會受到市場歡迎。在舞臺戲劇中,文學改編需要找到新的創作邏輯,完成文學基因的戲劇性提煉。
改編自馬伯庸同名歷史小説的舞臺劇《兩京十五日》就是一個例子。原著故事結構龐大複雜,人物線索、衝突線索多且相互交織,給戲劇改編提出了很大的挑戰。該舞臺劇導演趙淼説:“我們經歷了多個方案的推敲,最終在2022年的初排版中保留了推進主要人物情感、關係、成長與認知變化的線索和結構,刪減枝葉線索和鋪墊。今年的復排版在此基礎上又精簡了約五分之一的內容,故事結構更凝練,也更突出主線。”
從本土的傳統戲曲到舶來的音樂劇,圍繞《紅樓夢》這部古代文學經典的戲劇改編從未停止,不同的時代審美一次次重構傳統敘事。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紅樓夢》的敘事方式不像外國文學那麼直接。音樂劇《寶玉》製作人王海笑説:“這種複雜結構與非線性敘事意味著,我們不能簡單套用常規的音樂劇製作公式或模板,而是要找到更適合作品本身、適合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因此,觀眾看到的《寶玉》不是直白的單線條敘事,而是充分利用音樂劇舞臺,借舞美變換把現實與虛擬、真與假等對立元素同時表達出來。
綜合來看,文學IP給戲劇改編帶來的影響更多是積極的。豐富的文學素材給戲劇創作以基礎;相比于文字,舞臺戲劇有著可視化、假定性等獨特優勢,製造引發觀眾豐富想像力的視覺畫面、行動畫面與光影畫面。
文學IP改編戲劇,關係著兩個行業、兩部分受眾之間的互動。
受眾轉化:從讀者到觀眾的身份交融
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數據,話劇觀眾中25歲至40歲群體佔比過半,較文學讀者年輕10歲以上;相較于話劇,音樂劇、舞劇等門類的觀眾更趨年輕化。
2024年初,改編自劉震雲同名小説的舞臺劇《一日三秋》選用頗具市場影響力的舞劇、音樂劇演員擔綱部分主要角色,吸引了一批年輕的舞劇、音樂劇受眾購票觀演。但在改編過程中,該劇對原著部分情節、價值觀的轉換和表達,未能觸達甚至有悖于這部分新觀眾的審美標準,導致首輪演出的市場效果不如預期,二輪調整後表現漸佳。不難看出,代際差異客觀存在,文學讀者與戲劇觀眾之間存在不同的審美偏好,倒逼著文學IP改編方進行情感坐標的重新校準,這也正是改編的一大難點。
趙淼認為,舞臺劇《兩京十五日》的市場定位與原著受眾有一定重疊,但更加年輕化。“國內演出市場本身就是女性觀眾佔多數,現在戲劇市場中又出現了很多學生群體。我們是一支相對年輕的創作團隊,年輕人更容易理解年輕人面臨的磨難和挑戰,了解他們的恐懼、希望和愛恨。”趙淼説,他相信觀眾不是墨守成規的,大家會希望在劇場裏看到一個不同的《兩京十五日》。“此次復排,我們在舞臺上採用了很多快節奏的戲劇處理與視覺處理,不僅符合當下年輕觀眾的審美,未來也能開拓更廣闊的觀眾群體。”
當代文學在走向戲劇觀眾時面臨的挑戰,同樣會出現在經典名著身上。王海笑介紹,目前走進劇場看《寶玉》的觀眾,更多的原本就是音樂劇受眾。從選題定位和創作思路來看,紅樓夢主題的音樂劇作品有潛力吸引更多的非音樂劇固有受眾走進劇場。“我們能看得到,《寶玉》就像一塊正在打磨的玉,打磨得越精細,它的價值就越高。”王海笑説。
沉浸于文字世界的原著讀者與渴望現場體驗的戲劇觀眾,這兩股力量並非平行線。搭建起內容與情感連接的橋梁,將是兩大群體相互靠攏、交叉轉化的重要路徑。
文學IP改編戲劇是否成功,要兩筆賬一起算。
避免“夾生”:藝術與市場並非二元對立
文學IP改編的戲劇具有先天的市場優勢,但IP光環也是一把雙刃劍,既要尊重原著的藝術價值,又要考慮觀眾接受度與市場回報。在藝術和市場之間,廣大戲劇從業者一直在實踐中尋找其中的平衡。
在趙淼看來,這種平衡不是五五平分的,不同項目也許會有不同的偏向。他説:“舞臺劇《兩京十五日》雖然是一個市場項目,但在創作過程中,出品方、製作方給了我們很大的空間,讓我們在滿足市場條件的前提下,把它變成更偏向於藝術性的作品。”
“《寶玉》如果從一開始就完全出於單純的商業考量,我認為是不合適的。我們要從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出發,同時兼顧市場,實現一種平衡。可以預見,一旦達到這種平衡,會讓作品産生自生能力,受眾範圍也會越來越大。”在王海笑看來,無論是從商業角度還是從藝術角度,只要作品有自生能力、能長期演下去,它就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市場和藝術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需要創作者選取合適的角度,多做一點點偏向、敢冒一點點風險。這種思考帶來的不僅是對某一劇目的提升,還指向了戲劇行業更為長遠的發展方向。
舞臺戲劇題材包羅萬象,但受市場因素影響,近些年音樂劇等舞臺藝術門類出現了內容和形式趨同、缺乏多樣性的現象。一個完善的戲劇市場,要讓有著不同喜好的觀眾都能找到適合自己口味的作品。從全球範圍來看,能在市場中站得住腳、能代表自己國家文化高度的戲劇作品,多與本國的文學經典有著很大關聯。當戲劇內容生産與受眾拓展遇到瓶頸,合理利用文學IP這一富礦,深鑿人性、創新形式,或許就能在舞臺光影中尋得新的方向。(記者 丁貴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