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耀鵬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供圖
今年是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以下簡稱“中國評協”)成立的第十一個年頭,也是董耀鵬在中國文聯工作的第十八個年頭。可以説,董耀鵬見證了中國評協的創立與成長。而今,他不僅是一位“見證者”,更成為這個年輕協會的“帶頭人”。
對董耀鵬來説,中國評協主席的身份是一份榮譽,更意味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他將文藝評論視作一門追求真善美的實踐,更是一項值得為之付出畢生精力的事業。“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委託中組部負責同志向92歲高齡的國家話劇院一級演員遊本昌轉達勉勵和問候,給田華等8位電影藝術家回信,這讓我們備受鼓舞,也深刻感受到文藝工作者肩負的時代使命和光榮職責。”董耀鵬真切地説。
文藝評論是文藝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回顧這幾年,董耀鵬用“走過了創業的十年”來形容中國評協的工作,“我們的組織建設實現了31個省區市的全覆蓋,整個社會對文藝評論作用和價值的認識有了很大提升,不僅如此,我們的文藝評論力量還走出了國門,在英國、美國、墨西哥等地發出了當代中國文藝評論家的聲音”。他的言語間滿是對文藝評論事業的熱愛。
藝術家要自覺融入時代,文藝評論工作者更要深耕時代土壤。在文聯工作的這段時間裏,董耀鵬始終保持著一份對文藝創作前沿動態、創新趨向的關注:近年來,儘管講述新時代故事的現實主義作品不斷涌現,然而精品力作還不多,其中文藝評論該如何發力?藝術創作越來越呈現出跨學科的趨勢,文藝評論該如何與這種綜合性匹配?數智時代,文藝評論不再只是落在紙張上的文字,還可以是留言、彈幕、圖文、視頻,如何主動迎接媒介和技術帶來的雙重挑戰?“這些都是未來文藝評論工作要持續發力的重點。”董耀鵬説。
“文藝評論不是文藝創作的附庸,更不是文藝創作的副産品。”在採訪中,董耀鵬多次提到了文藝評論的主體性。哲學經濟學專業出身的他堅信,“文藝評論評的不僅僅是劇場裏看到或體驗到的東西,更是那些人們從劇院回到家中,仍然慢慢品味的內容,它是一種極具個體性的、複雜的、創造性的勞動成果”。因此,他強調,更好發揮文藝評論的引領作用,文藝評論者必須抵達藝術創作或表演的現場,紮根生活沃土,才不會過度解讀或解讀不到位,才能避免自説自話的話語生産、象牙塔裏的孤芳自賞。“要推動評創演有機結合,讓評論家和創作者、表演者之間建立起一種充滿信任的良性互動,其實這三者之間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都是促成更多優秀作品的誕生,理應形成合力。”在董耀鵬看來,這也是中國評協將“做人的工作”與“推動創作評論”深度貫通的應有之義。
對於文藝評論中存在的問題,董耀鵬直言不諱。當前,批評精神不足是文藝評論界廣受關注甚至頗受詬病的一大問題。何為文藝評論的批評精神?董耀鵬一語中的:“它的本質就是好處説好、壞處説壞,既精準闡明文藝作品和文藝現象中好的、優秀的、有創造性的閃光點,又客觀理性指出缺點和不足。”在他看來,“文章不論長短,管用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能夠發現真問題、提出新對策,才能讓人心悅誠服,真正釋放真誠善意的能量和力量”。
“文藝評論的健康發展,還離不開職業道德和行風建設,離不開行業管理和自律。”董耀鵬説。從2022年,中國評協成立文藝評論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委員會,修訂《中國文藝評論工作者自律公約》並制定了《工作準則》,到2024年召開“轉作風、改文風、樹新風”專題會議併發布《倡議書》,以及近期開展的“心繫人民、觀照現實”主題徵文活動,行風建設的各項制度規範被一條條落實、落細,從紙上規定變為實際行動。對此,董耀鵬堅定地表示:“職業道德建設一刻也不能鬆懈,行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必須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文藝評論越是形式多樣、渠道多元,越是需要把好導向、把牢方向;越是眾聲喧嘩、泥沙俱下,審美的價值越是可貴;應始終堅持把握審美標準,強化文藝評論的審美內涵和格調,只要是文藝創作和評論,這一點就不能變。”面對如火如荼的文藝創新創造,面對宏大而獨特的文藝行業系統性重構重塑,董耀鵬感到使命在肩,更是行動在即。( 李笑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