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焦點 > 正文
走齣劇場,如何“藝術”?
2025-07-18 09:51:18來源:中國文化報編輯:劉欣

  近一段時間,不少舞臺藝術走下舞臺、走齣劇院,來到文博場館、商圈、街區,來到百姓身邊。此類探索實踐蔚然成風,帶給行業的思考也不絕如縷。

  藝術生命之蓬勃,本不囿于一種形式或一方舞臺。藝術走齣劇場圍墻、走入生活空間,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與百姓的柴米油鹽、喜怒哀樂發生了更加密切的關聯。這種情形一方面有利於藝術更好地涵養一城一地的文化氣質,服務百姓的審美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在更大的範圍內、更廣的人群中實現藝術普及,培育觀演習慣。知音代不乏人,從來為藝術傳承發展、守正創新所不可或缺。在這個意義上,推動藝術更進一步走進生活,意義十分深遠。

  當然,舞臺藝術走下舞臺,絕不僅是演出場所“搬家”這麼簡單。不論是商圈、街區等演藝新空間上演的作品,還是各大景區推出的山水實景演藝、文旅劇,抑或初露頭角的數字戲劇等新的戲劇形態,演出場景、情境以及承載介質的變化,改變了傳統的觀演關係。從鏡框式舞臺到更廣闊的表演場域,戲劇文本應該在多大程度上、從何種角度向觀眾開放?演員應該以怎樣的方式應對不斷變化的觀看角度和日益強烈的互動需求?舞臺調度又要做出怎樣的調整和配合?不難發現,突破傳統觀演關係所引發的不僅是表層的形式改變,而且是深層的創作觀念、操作路徑、人才素養乃至藝術生産組織方式的全方位變革。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科技正在深度改變乃至再造舞臺藝術的創作邏輯與流程。無論是創作的部分過程作為演出成果同步呈現,還是引入5.5G技術、將手機這個傳統劇場的“攪局者”轉化為舞臺藝術的參與者,舞臺藝術的諸多新嘗試新得令人驚嘆、美得令人陌生。隨著科技的介入、觀演關係的突破,舞臺藝術的表達方式、文化意蘊正從帶有某种經典性的文字化、文學化形態,逐漸轉向視覺敘事、視覺傳播,其背後是社會生活整體性的變化與轉型。僅從技術角度著眼,永遠看不透文化的問題,只有站在範式更迭的角度看待技術的發展與介入,看待舞臺藝術的推墻破框、跨界融合,才能真正厘清發展的脈絡、看準變化的深度、把握創作的方向。

  然而,求新求變是創作的使命,也可能是危險的誘惑。以文學性為側重的傳統舞臺藝術飽含創作者的深度思考、生命體驗和自主表達,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早已在精神價值上為自身打下深厚根基。然而,藝術的外延無限擴大,很可能導致內涵越來越不突出、不清晰。“無所不在”與“無所在”之間距離並不遙遠,當舞臺藝術的遊戲化、社交化色彩日益濃重,不斷呼喚觀眾參與、外部力量介入,會不會多了體驗、多了娛樂卻少了表達、少了藝術呢?這是值得創作者、行業謹慎思考的命題。(夕  君)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