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話劇影像《初步舉證》劇照
俄羅斯經典音樂劇《安娜·卡列尼娜》劇照
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高清舞臺藝術影像能夠幫助舞臺劇突破空間地域的局限,把經典的舞臺劇作品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讓更多觀眾有條件享受舞臺劇的魅力。
高清舞臺藝術影像,是把話劇、戲曲等舞臺藝術作品經過攝影機拍攝、後期處理之後,在大銀幕上進行播放的一種媒介藝術形式。今年頗具話題度的《初步舉證》就是典型的高清話劇影像。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種藝術形式尚屬新鮮,但事實上它在海外已發展數十年,進入中國也已有十年,顯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值得一番剖析。
用鏡頭記錄舞臺藝術有著悠久的傳統,早在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就是一部京劇紀錄片。但是,當電影藝術走向成熟,尤其當商業電影成為大眾電影的主流後,舞臺劇影像就逐漸淡出了人們的日常觀影範疇。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它們主要起到記錄、保存、宣傳經典舞臺藝術的作用。
近年來,歐洲逐漸利用當代影視技術拍攝舞臺劇,並以商業電影的方式播出,逐漸發展為如今的高清舞臺藝術影像。從舞臺劇到舞臺影像,這一媒介轉換帶來的最直觀的結果便是可複製與可傳播,作品有了更廣的傳播範圍、更多的受眾,而觀眾可以用相對實惠的價格,觀看高清晰度、高水準的舞臺演出。
由此而來的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是,高清影像在藝術性方面有著怎樣的特點?它與舞臺劇和電影有著怎樣的關係?它能夠被看作一種新媒介的藝術嗎?
首先,高清舞臺藝術影像並非簡單地用攝影機“記錄”舞臺,它還能夠通過鏡頭語言,適當地強調或弱化舞臺上的內容——這些鏡頭語言包括景別的變化、多視角拍攝與剪輯的運用。
景別的變化十分直觀,影像不光近距離記錄了演員的表演,還通過大銀幕將畫面成倍放大,觀眾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舞臺上的細節。
同時,影像還能夠通過特寫鏡頭,放大演員的情緒表達,從而強化表演帶來的衝擊力。當然,記錄舞臺的攝影機並非一成不變,拍攝組往往會用幾個或十幾個攝影機,從不同角度拍攝舞臺,這進而為剪輯提供了基礎。所有的鏡頭語言最終都聚焦于一個目的——精準地傳達舞臺劇的每一個藝術意圖。
我們能夠看到,在《初步舉證》中,當女主角在法庭上回顧被男同事強暴的經過時,景別在全景、中景和特寫間無序切換,時而展現女主角在舞臺上煢煢孑立的無助,時而又特寫她失去血色的面孔和顫抖的肢體;鏡頭也在多個視角之間快速剪輯拼接,跟隨女主角跼踀、激動的動作,令觀眾也感到眩暈、煩躁。
更進一步説,舞臺劇與影視的結合,不僅能夠強調或減弱舞臺效果,還能夠製造新的藝術語言。
一般情況下,舞臺劇的觀眾都在舞臺的前方或斜上方,攝影機的拍攝視角也基本在這一范圍內,這還原了觀眾觀劇的一種理想視角。但是,在不少舞臺劇影像中,攝像機可能對準觀眾,他們入場、觀劇時候的情態也會成為影像的一部分。在呈現角色間的對話時,傳統觀眾往往只能在旁觀者視角上觀看對話,但攝影機鏡頭卻能交替拍攝對話中的演員,從而呈現角色在對方眼中的模樣,這種切鏡方法在影視劇中很常見,但對於舞臺劇而言卻是頭一次。
除卻尋常的觀賞視角外,影像還可以呈現某些不可能的視角,例如俯拍舞臺——在一部講述城市規劃師的話劇影像《直線偏執狂》中,垂直于舞臺的鏡頭呈現了一張鋪展在舞臺上的紐約市地圖,它幫助觀眾直觀地看到主角是如何改造城市的;而此後,劇中角色踩在地圖的“市中心”與“郊區”的表演,就有了權力中心與權力邊緣的隱喻。
即便只是尋常的拍攝技法的運用,也可能讓觀眾的觀劇體驗發生劇變。在俄羅斯經典音樂劇《安娜·卡列尼娜》中,舞臺背後設置了一塊巨大的顯示屏,顯示屏上播放著提前製作好的多媒體視頻。對於現場觀眾而言,螢幕上的視頻只起到背景和環境渲染的作用,因為全景視野能讓他們始終意識到這是一場舞臺劇,但高清影像的鏡頭卻可以縮小景別,把舞臺排除在外,只拍攝演員和螢幕,讓觀眾産生一種看影視劇的錯覺。
另外,隨著高清影像被更多人接受,舞臺劇也為影像呈現做出了改變。由於鏡頭能夠呈現舞臺和演員的更多細節,因此被安排進行高清影像錄製的場次,演員的粧造要求會更高,力求不出現瑕疵。編劇和導演還可能為拍攝而調整劇本。在英國國家劇院上演的莎士比亞戲劇《第十二夜》中,馬伏利亞向薇奧拉表白的一場戲原本發生在花園中,但到了高清攝製版中卻發生在一處三角構圖臺階上,這樣的改動讓鏡頭裏的畫面有了獨特的幾何美感。
當然,舞臺劇影像也無法呈現舞臺劇全部的魅力。經典舞臺劇的每一場表演都是特殊的,對於同一段內容,不同藝術家在不同時期的表演各有特點,但影像往往只能記錄最符合標準化需求的那一場。另外,對於傳統舞臺劇觀眾而言,目光可以隨時在整個舞臺上自由移動,而影像則可能限制這種自由的審美眼光。甚至對於某些戲曲作品而言,舞臺之外的器樂演奏也是頗具欣賞價值的一部分,但卻可能被影像所忽略。經典舞臺劇與高清影像二者間的區別,一部分來自於舞臺影像藝術的不完善,而另一部分則來自於二者本身的媒介差異,難以彌合。也正因如此,舞臺劇影像可以成為當代觀眾靠近經典舞臺藝術的仲介,熟悉影像藝術的觀眾通過它們,逐漸了解舞臺藝術,並更多地走進劇院感受經典舞臺藝術的獨特魅力。
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高清舞臺藝術影像能夠幫助舞臺劇突破空間地域的局限,把經典的舞臺劇作品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讓更多觀眾有條件享受舞臺劇的魅力。我國有著悠久的舞臺劇文化傳統,誕生了大量優秀的戲曲作品;同樣也有許多文藝工作者從事話劇、音樂劇、舞劇等劇種的創作,但受限于地區、價格、接受門檻等因素,這些作品往往只在小眾圈子裏傳播。而《初步舉證》在中國院線的票房成功可以説明,高清影像這樣的新大眾藝術媒介能夠為舞臺劇帶來助益——當然,這有賴於一套將舞臺藝術與影院藝術相結合的新形式。
但是,我們不應盲目高估新形式的潛力,高清舞臺劇影像在“生産-消費”層面的現實狀況是不容忽視的。製作一台高品質的高清影像,其花銷動輒上百萬。以NT Live(National Theatre Live,英國國家劇院現場)為代表的製作方,之所以能夠持續産出高品質的影像,在於他們有著持續的舞臺劇創作能力、全球範圍內龐大的戲劇愛好群體以及成熟的行銷和接受體系(如點播模式、明星效應、教育市場等)。如今,中國的舞臺劇市場正在逐漸擴大,一些年輕觀眾也願意走進劇場觀劇,而某些出色的舞臺劇也屢屢“出圈”,一票難求,這是舞臺藝術進一步發展與傳播的市場基礎。高清舞臺藝術影像能夠成為舞臺劇的助力,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必須複製這一模式,更重要的啟示在於,它提醒著中國文藝工作者,文化影響力的提高並不能只依靠小眾圈子或幾件“爆款”,它應該産生於成熟的文藝生態,這包括較大規模的受眾與創作者,較完善的生産消費模式,對於劇作創新的鼓勵與支持,以及整體藝術氛圍和素養的培育。在這個基礎上,新媒介、新形式所初步展現的潛力才可能成為滋養我們行業的現實。
(作者淩正,首都師範大學藝術與美育研究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