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焦點 > 正文
Z世代中外青年用影像搭建文明互鑒之橋
2025-07-23 09:25:21來源:光明日報編輯:劉欣

美國導演漢娜·加德納與紀錄片《“婺”必精彩》主角朱晨在拍攝時討論 資料圖片

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戲劇藝術大學校長米洛斯指導馬達加斯加青年導演羅穆卡拍攝 資料圖片

匈牙利青年阿黛姆在無錫大劇院拍攝 資料圖片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AI能創作音樂、寫詩、生成動態影像。人類創作活動的意義因技術的發展愈發凸顯。它不僅僅是為了産出作品,更是通過創造過程確認“主體性在場”的存在體驗。正是這種對“主體性在場”的追尋,促使創作者們走出技術構建的虛擬世界,用真實的腳步丈量土地,用真誠的鏡頭記錄生活。

  這種體驗在“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中得到了生動詮釋。過去幾個月,來自35個國家的103位外國青年深入中國10個省區市,以“創意·創想·創造”為主題,拍攝了103部紀錄短片。近日在北京師範大學北國劇場的收官展映上,指導10位外國青年完成“看中國”項目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斯普林斯分校助理教授傑伊·休伯感慨道:“在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創造已不再是人類的專屬,但創作的需求恰恰彰顯了人之為人的本質。‘看中國’活動讓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電影人,用鏡頭探索中國,用創作對話世界。他們以熱忱消弭偏見,以好奇激發共鳴,最終記錄下一個個嶄新而純粹的中國故事,彰顯出人類創作那份獨特而珍貴的溫暖、真摯與美好。”

  觀察視角從異域想像轉變為價值認同

  自2011年創辦以來,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主辦的“看中國”項目已走過十多個年頭。與首批參與“看中國”項目的外國青年相比,當代Z世代外國創作者以更為深入的視角講述中國故事。他們的鏡頭不再滿足於對京劇臉譜、婺劇水袖或鐵畫鏨刻等文化符號的獵奇式記錄,而是深入探尋傳統技藝在當代語境下的創造性轉化。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的創新實踐、數字化保護中的古老智慧等“傳統的現在時”,成為他們重點捕捉的對象。

  在地理空間的呈現上,新一代外國青年創作者展現出更具縱深感的觀察。比如,北京衚同裏傳統民居改造的社區書店,重慶黃桷坪塗鴉墻上居民與藝術家的共創,廣西邊境線上中越兩國民眾的交流景觀等,這些不僅是記錄對象,更是文化變遷與交融的發生場域。外國青年創作者從“人文地理學”的維度對其進行了深入解讀。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外國青年導演的創作選題進一步向全球性議題靠攏。殘障群體的社會幫扶、老匠人與年輕學徒的代際傳承、長江生態保護者的日常工作……這些由中國青年推薦的選題引發了外國創作者的強烈興趣。儘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解讀視角存在差異,但中外青年在議題選擇上達成共識,正在構建一種超越地域的對話基礎。這種從“異域想像”到“價值認同”的認知轉變,既折射出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治理的實踐成效,更彰顯了年輕一代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自覺認同。在這一過程中,代際更迭帶來的理念更新,正在重塑跨文化交流的新圖景。

  鏡頭背後的文化交流比畫面更重要

  “看中國”項目為紀錄片回歸創作本真提供了獨特的實踐樣本。紀錄片的真正主體從不僅僅是鏡頭前的景象,而是鏡頭前後人與人、文化與文化之間的深度聯結。今年外國青年創作的短片風格各異,有靜默觀察的詩意表達,有基於訪談的真實訴説,有調查式的敘事探索,也有創作者出鏡的個性呈現。但它們都指向同一個核心,即通過影像建立不同個體、不同文化、不同代際之間的對話關係。就像兩面相對的鏡子,這些作品照映出多樣世界的交匯與碰撞。

  具有表演專業背景的馬來西亞青年孫婧盈,此次選擇了北京豐台區東高地第四小學京劇社作為拍攝對象。她通過鏡頭記錄下小學生買不非與京劇結緣的故事,展現了古老藝術如何融入當代青少年情感世界的過程。“京劇不再是抽象的文化符號,”孫婧盈説,“它鮮活地存在於這些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流淌在他們的血脈中。”

  來自匈牙利布達佩斯的青年導演阿黛姆,在無錫的創作中巧妙運用中國民族音樂作為敘事線索。他通過鏡頭記錄了無錫民樂團排練、二胡手工製作廠生産、公園音樂愛好者演奏等生動場景,構建出他眼中的中國“愛樂之都”。“這次創作最大的收穫,是與這些異國他鄉的人們建立起奇妙的情感聯結。”阿黛姆深有感觸地説。他表示回國後將繼續在孔子學院學習書法和琵琶,希望將這份與中國結下的不解之緣延續下去。

基於共同生活體驗的互動更容易獲得情感共振

  葡萄牙盧索福納大學的智利籍指導教師達利納完成在中國南方的拍攝後由衷感嘆:“這個國家的有序運轉令我震撼。在這裡,我能全身心沉浸于文化體驗,與當地人深入交流。”這番感悟生動詮釋了親歷現場對於跨文化理解的獨特價值。在數字時代追求傳播覆蓋率的浪潮中,“看中國”項目反其道而行,回歸最樸素的人際傳播方式。外國青年導演們不僅在中國見到了藝術家、行業帶頭人、普通居民、參與鄉村振興的青年企業家等,更重要的是,他們與拍攝對象同吃同住同行。這種基於共同生活體驗的深度互動,讓鏡頭前的記錄不再是冷眼旁觀,而是充滿溫度的生命對話。西班牙青年喬治在廣東珠海海上水産養殖基地的拍攝經歷頗具代表性。拍攝環境遠離陸地,讓他完全沉浸于潛水員的日常生活,朝夕相處不僅消弭了他們之間的語言障礙,更建立起超越拍攝關係的情感紐帶。“儘管相處時間短暫,”一位潛水員坦言,“喬治比我的家人更理解我的工作和我的追求。”

  “看中國”項目創新性地採用了“一對一”中外青年合作機制。外國青年擔任導演,負責創意表達;中國青年擔任製片,負責翻譯協調和資源對接。通過為期十余天的“限時影像創作”任務,中外青年被緊密地聯結成一個創作共同體。這種獨特的合作模式,讓年輕創作者們在創作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展現出最本真的情感狀態。這種跨文化合作的價值早已超越了單純的文化解讀層面,更體現在中外青年在協作中學會化解矛盾,在交流中增進相互理解,在藝術共鳴中獲得情感昇華,最終實現共同成長。正如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藝術大學戲劇影視學院院長米洛斯所言:“‘看中國’不僅是一堂生動的電影實踐課,更是促進文化對話、連接傳統與現代的重要橋梁。”這位著名導演在退休前夕仍堅持親自來華指導項目,用長達十年的持續參與詮釋了項目的核心價值,即激發創作靈感、講述真實故事、搭建文化理解的紐帶。

  文明互鑒從來不是抽象的概念,它誕生於不同膚色青年共同熬過的創作長夜,綻放于中外團隊攜手完成的每一個鏡頭之中,建立在“我在現場”的生命體驗和真誠協作的情感共鳴之上。在技術重構傳播格局的今天,這些跨越國界的青春合作通過質樸的影像創作和人文交流,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書寫著生動的時代注腳。

  (作者:楊卓凡、王赫璽,分別係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研究員)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