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焦點 > 正文
數字人IP正暴露出技術與文化的錯位
2025-07-25 10:50:16來源:光明日報編輯:劉欣

  虛擬偶像活躍于影視舞臺已非新鮮事。近年來,“洛天依”等虛擬偶像穿梭于電視臺、視頻網站的各種文藝晚會,帶來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創新表演。很多地方電視臺和融媒體中心,也出現了AI數字人上崗當節目主持人的現象。然而,表面的繁榮景象難掩數字人IP普遍“短命”的困境,眾多曾紅極一時的數字人悄然淡出,即便是“柳夜熙”等元老級IP,近兩年也主要依賴早期作品積累維持影響力。這促使我們思考如何賦予數字人IP持久生命力的問題。

  技術瓶頸已非核心障礙。如今,超寫實數字人在外在形象上幾乎媲美真人,動作表情精度可達毫秒級。但打造這副精美皮囊代價高昂,“柳夜熙”團隊曾坦言,其短視頻中的每一幀霓虹閃爍與賽博街景,皆是團隊心血和真金白銀堆砌而成。當資源過度傾注于技術呈現,內容創作必然受到擠壓。其結果便是風格動作雷同,故事腳本陷入抄襲模倣的同質化窠臼。近年的國風數字人熱便是明證:眾多作品生硬拼貼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元素,套用穿越、復仇等俗套橋段,對厚重歷史進行娛樂化、輕量化處理,引發了網友們“國潮是個筐,什麼都往裏裝”的調侃。這種缺乏文化深度的符號拼貼,割裂了傳統與現實的聯繫,暴露了技術與文化理解的錯位。當數字人成為一個被抽空內涵的文化符號,即便外在皮囊再精美,也只能收穫注重顏值的短期“粉絲”,難以經受市場的長期考驗。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數字人內在“靈魂”的蒼白與割裂。一方面,許多數字人身份固化,應用場景單一,局限于活動報幕、諮詢播報等工具性角色,無法支撐起豐滿立體的人物形象。此時若在形象、聲音、動作上過度修飾,反而容易陷入“假熱情”“假活潑”“假真誠”的尷尬境地。很多綜藝節目嘗試使用AI主持人或導演,觀眾反饋多不理想,批評其“浮誇無親切感”“多餘”“業務能力不行”,根源正是人物扁平化帶來的濃厚“機械感”。另一方面,技術“黑箱”加深了公眾的疑慮與信任危機。粉絲擔憂虛擬偶像突然的性格轉變或新技能的掌握,只是幕後“換頭”操作的結果。這個問題的核心其實不在於“中之人”(即幕後驅動數字人的真人)的存在本身——“星瞳”等公開由真人驅動的數字人IP已證明其擁有穩定的受眾,而在於驅動方式的不透明或突然變更帶來的風險。例如,本應完全由技術驅動的數字人突然表現出真實人類的情感,或者以“真人+皮套”為主的數字人突然更換“中之人”或轉為AI驅動。這種背後技術與真人驅動比例的不確定性,直接映射為數字人性格與能力的不穩定,破壞了受眾與之建立長期信任關係的基礎。

  數字人的本質,既非擁有完全自主意識進行創造的真實人類,也非完全由人為操控決定走向的傳統3D動畫角色。它是具備人的形象,能在相當程度上獨立模擬人的動作、表情和思維能力,並應具有一定身份延續性和成長軌跡的智慧體。因此,破解其“短命”困局的關鍵,不在於取代真實的主持人、導演或演員,也不在於打造一部沒有延續性的孤立作品,而在於構建人與技術之間長期、穩定、共生的關係。針對技術成本對內容創意的擠壓,除了積極開發更低成本的製作工具,更應構思真正適配數字人特性的內容創意,避免資源浪費。對於思辨性強、涉及深度溝通的影視作品,可以真人為主,將數字人作為輔助角色,發揮串聯劇情、勾連線索的作用;而對於充滿未來感和跨時空想像的場景,則不妨大膽讓數字人挑大梁。例如,電視劇《異人之下》中由數字人“厘裏”飾演的“二壯”,便是一個失去四肢、通過電磁波遊走來展現異能的獨特角色,其設定與數字人特性高度契合。同時,“洛天依”與歌唱演員在2025中國網絡視聽盛典上跨次元合作的《歌行四方》,通過高音民族唱腔與電子音色、民族音樂與交響樂的碰撞融合,生動展示了真人與數字人的協同共演如何賦予傳統文化新生機。

  針對現有數字人IP跨界能力弱、人設單薄的問題,需要基於IP自身特點,深入挖掘其在不同場景的應用價值,打造具有品牌效應的立體角色。不少主流媒體的實踐已提供啟示。浙江衛視的數字人“谷小雨”便成功遊走于虛擬主持人、新聞AI主播、宋韻文化數字推廣大使、博物館AI導覽員等多重身份之間,無縫對接電視大屏、移動小屏及線下展館,構建起立體化的文化傳播矩陣。央視網的虛擬主持人“小C”不僅推出了首張個人音樂專輯《星河萬里》,更創新性地開設元宇宙微訪談節目《未來可C》,邀請“嘉然”“星瞳”分享成為虛擬偶像的心路歷程,暢談對未來的規劃與期待。這種多IP聯動的嘗試,傳遞出獨特的溫度和文化質感,有效豐富了數字人IP的成長軌跡,拉近了與受眾的心理距離。此外,面對公眾對技術“黑箱”的隱憂,可以通過適當公開真人驅動比例與數字人的決策邏輯來消解信任壁壘。但無論採用何種驅動方式,都必須盡最大努力保障數字人IP形象的前後一致性,避免因技術升級或幕後人員變動造成人物設定的斷裂,破壞塑造的完整性和連貫性。

  隨著數字人技術的成熟與普及,公眾將接觸到越來越多高精度的虛擬形象,其審美品位必然水漲船高,對優秀作品的內涵需求也會不斷提升。屆時,可持續數字人IP的核心競爭力,絕不僅僅繫於一張漂亮的“皮囊”或一幅精緻的圖像,而必然源於其背後支撐的真人團隊,因為是他們賦予數字形象真正打動人心的內容創意、靈活多樣的跨界能力、清晰可信的成長軌跡。歸根結底,無論技術如何演進,數字人的原點與未來,都應始終指向那個永恒的“人”字。

  (作者:曹淩霄,係浙江大學融媒體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