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南京照相館》海報 資料圖片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之際,一部講述那段歷史裏一個小角落、幾個普通人的影片《南京照相館》來到觀眾面前。1937年,南京淪陷,一名年輕的中國郵差,陰差陽錯地為日軍攝影記者洗印照片;透過後者的相機,他看到了當時的人間地獄景象,並以生命為代價,保留下了這段歷史的真實記憶。
影片把視點聚焦在“照相”上。影像是當時兼具信息可信度、視覺衝擊力和傳播廣泛度的重要媒介,侵略者對此心知肚明,隨軍攝影記者伊藤因此掌握不少特權。中國郵差阿昌因自稱會洗印相片,獲得了生存下去的機會,善良的他又把這一線生機分給藏身照相館地下室的老闆一家。伴隨著一次又一次照相、洗印和登報,南京的城市景觀在空間上延伸開來,幾個人物的命運在時間上逐步推進,交織成線索細密而精巧的情節網絡。這些線索足以構建故事,但對人物的支撐卻不夠牢,隨時可能斷掉、散失,懸念一直保持,情節反轉每每在意料之外又都在情理之中,驚心動魄的痛感由此産生。
侵略者伊藤作為影片主角之一,象徵日本法西斯的典型面相:由於掌握武器、攝影機和膠片這些戰爭資源,膨脹到以為自己是“進化”的化身,他口中對中國文化所謂的“熱愛”,只是為了哄騙中國人、最終誘殺“朋友”。影片借伊藤的狂妄自大,以小見大地反映並批判了法西斯主義炮製的所謂“美學”。這套東西既反人類又反文明,卻極具欺騙性和蠱惑性,其中影像是重要組成。
幸而,正如魯迅先生所説,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也沒有相信侵略者的謊言。小郵差、小老闆、小龍套等人咬牙堅持生存的劇情,無形中隱喻了中華民族在歷史黑夜中的堅強不屈。他們在最短時間內學習技能,謀求生路,哪怕只有千萬分之一的機會,也要堅決留下代表希望的孩子,留下民族的記憶。在戰火和血污中,他們淬煉著自己的靈魂:女演員唾棄了翻譯官破爛骯髒的保護傘,活得剛硬;已經脫離危險的老兵重又殺向日寇,壯烈犧牲;阿昌坦然告訴伊藤,中國人和喜歡侵略的人不可能做朋友!尤其令人動容的一幕,是照相館老闆以一幅幅手繪大好河山“洋片”作背景,拍下最後一組全家福,隨後走向生離死別。中國人的堅韌不拔、中華文化根脈的綿延不絕,極為具象化地呈現出來。
如果説,影片裏沖洗照片的血色“暗房”象徵著歷史的沉痛章節,那麼,影片本身就可看作是中國對待歷史與文明態度的一次“顯影”。《南京照相館》以一次向死而生的敘事,書寫了整個中華民族艱難新生中的歷史一頁。在重溫並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的莊正氛圍中,它適時出現,在美學的和歷史的兩個維度上,為中國抗戰題材電影做出了新的探索。(左 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