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唯我青白》以器型為線索串聯篇章結構,刻畫了宋元時期青白瓷手工匠人的典型形象。新華社發
環境式滬劇《日出》中,演員們在老洋房的客廳裏詮釋角色,在觀眾面前近距離演唱滬劇,呈現海派文化的藝術魅力。 新華社發
當下,文旅融合的浪潮正在重塑演藝行業生態,文旅演出蓬勃興起,其內涵與外延已遠超傳統的旅遊演藝,為長期紮根劇場的國有文藝院團帶來新契機。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接踵而至。國有文藝院團如何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中找準定位,拓展出一片新天地?
升級迭代的文旅演出需要專業力量
業內一般以1982年西安“倣唐樂舞”創演、1988年唐樂宮正式營業作為我國旅遊演藝的發端。旅遊演藝指以景區或景點為憑藉物,以表演的形式將景區或景點特有的地脈、文脈等呈現給觀賞者的藝術表演活動,多數在景區上演,表現當地風光或歷史文化,主要面向旅行社客人。在景區觀看演出的經歷,或許成為不少人旅行記憶中充滿回味的片段。從20世紀80年代起,旅遊演藝幾經迭代,如今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旅演出已不僅是旅行中的一個小片段,它的內涵和外延都有了大幅拓展,為專業創作力量提供了巨大空間。
從內涵上看,文旅演出與旅遊演藝相比,在執行主體、承載功能、節目內容、演出團體、觀演人群上進一步拓展。執行主體上,旅遊演藝的投資或運營主體以國有旅遊系統或者民營旅遊企業為主,文旅演出主體則包括各地文化和旅遊局、國有文藝團體以及民營演藝機構。承載功能上,旅遊演藝多為景區附屬品,文旅演出則可以不依附於景區,憑藉自身的藝術魅力吸引遊客,如“只有”系列戲劇幻城作品。節目內容上,旅遊演藝以具地域風情的歌舞節目為主,文旅演出既有地域性的戲曲、舞蹈等節目,也有與地域無關、獨具特色的作品,如上海文廣演藝集團製作的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上海版。在演出團隊上,早期旅遊演藝的演出團隊多為演出地周圍村民,或者是在當地藝術職業學校定向培養學生組成藝術團,專業水準相對有限,文旅演出團體有的是該項目主體國有文藝院團的演員,有的是由項目主體公司向社會招聘藝術類高校的畢業生,專業素養顯著提升。在觀演人群上,旅遊演藝的觀眾多為旅行社客人,以中老年為主,文旅演出受眾多為自助遊的散客,以中青年為主。
文旅演出的外延也比旅遊演藝更加廣闊。旅遊演藝以實景類、主題公園類等為主,文旅演出則還包括了在傳統劇場或演藝新空間等非景區進行的以遊客為主要對象的駐場演出,以推廣某地旅遊為目的的劇目巡演等。可將文旅演出視為以吸引和服務異地觀眾為主要對象的藝術表演活動,它是對旅遊演藝的進一步拓展,不僅是當下藝術創新的試驗場,也為傳統戲劇融合發展提供了新空間。
為國有院團拓展市場、盤活資源帶來契機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旅演出成為帶動地方旅遊産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這為國有院團拓展市場、盤活資源帶來契機。
一些地方政府開始主動尋求與具備創作、演出等人才優勢的國有院團進行合作,專門為文旅演出打造優質劇目。以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為例,在其2024年推出的14部新作中,不僅有在長白山景區駐演的沉浸式文旅演藝《粉雪傳奇》、在周莊景區駐演的文旅演藝《只此周莊》,還有兩部巡演作品——舞劇《唯我青白》是和景德鎮陶文旅集團聯合打造,舞劇《天下大足》是和重慶市委宣傳部、大足區委區政府聯合出品,題材分別是當地的陶瓷文化、石刻藝術。這樣的合作方式,有來自地方政府或文旅企業的資金保障,院團將創作目光投向豐厚的地方文化沃土,不僅充分發揮院團創作與表演優長,盤活創演資源,為文旅演出注入高水準專業力量,也使院團作品可以得到更直接的市場反饋。
文旅融合背景下,交通、餐飲、住宿、零售等消費鏈條日益完善,跨城“追劇”變得日益便捷,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跟著演出去旅行,一齣戲、一場秀都可以成為説走就走的理由和原動力。院團通過經典節目駐場演出的形式,主動“接住”觀眾追文旅演出的熱潮。例如上海歌舞團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朱鹮》在全國巡演的同時,自2021年7月起每年有數月在上海美琪大戲院駐演,成為上海的一張“文化名片”,吸引大量觀眾跨城“追劇”。異地客群的涌入,使得院團可以不局限于原來“演一場換一個地方”的巡演模式,而是通過在自有或合作劇場推行常態化演出或駐場演出,實現劇目的市場價值最大化,也提高了劇場利用率。
文旅融合為地方劇種帶來新的傳播機會。地域性特點原是地方戲走出去的限制,但如今正是因這種在地性使其成為吸引遊客的特色內容。在泉州,木偶戲成為遊客必打卡項目。泉州市木偶劇團在下屬的泉州木偶劇院的經典摺子戲專場,每週演出五天,每天至少兩場,並視情況加場,門票價格分別為30元、50元和80元。2024年演出近900場,觀眾人數達45萬人次,全年門票收入2300多萬元。火爆出圈的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2023年起在杭州百越蝴蝶劇場駐演,這正是劇場運營方“遊西湖、喝龍井、看小百花”願景的成功落地,該劇在駐演中面向的觀眾多為未看過越劇的“新人”,為他們打開走進劇種的一扇窗。它的成功為不少戲曲院團帶來啟發,如湖南省花鼓戲傳承保護中心在花鼓戲劇院內改造空間、于2024年4月推出沉浸式幻境秀《新劉海砍樵》駐演,上海滬劇院2024年12月起在下屬的由白崇禧公館改建的尚滬演藝新空間推出環境式滬劇《日出》,這些劇目大膽打破傳統觀演關係、重構內容表達邏輯,構建起年輕化的傳播生態。
應更靈活利用劇場空間、創新藝術表達
文旅演出的大潮為國有院團帶來了資金、觀眾等眾多利好,國有院團應敞開胸懷擁抱新業態。在這一過程中,也出現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如高頻次的演出對藝術品質構成挑戰。一些劇目在旅遊旺季連軸演出,疲勞的拉鋸戰使演員難以保證最佳狀態。部分文旅演出現場的觀演秩序不佳,觀眾隨意拍照錄影、親子場中孩子吵鬧無人制止,都嚴重影響了藝術體驗。隨著各地紛紛組建文旅集團,一些地方文藝院團併入其中,成為地方文旅集團的二級或三級子公司。雖然有了獲得更多資金支持的可能,但在文旅集團側重旅遊效益和産業回報的經營目標下,也可能導致院團主體性和創作自主性的削弱。
與此同時,與文旅演出熱潮形成對比的則是劇場類演出的相對冷清。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佈的《2024年全國演出市場簡報》,在劇場類演出、旅遊演藝、5000人以上大型營業性演出這三類演出中,劇場類演出在總票房中的佔比從2019年的42%大幅下滑至21%,劇場類演出除少數頭部項目外,多數劇目銷售困難。與好劇目稀缺、票價偏高的劇場演出相比,追求沉浸式體驗感、娛樂性強的文旅演出,以相對親民的票價吸引了更多觀眾,有限的娛樂消費預算,更多流向了文旅演出,呈現文旅演出火熱、劇場演出萎縮的局面。
在機遇和挑戰面前,國有院團要善於運用文旅融合帶來的資源與平臺,積極探索駐場模式、靈活利用劇場空間、創新藝術表達。可嘗試將經典的劇場劇目進行適當調整,使其適配文旅演出的場景和觀眾需求,讓藝術更廣泛地走進大眾。在創作中,國有院團應堅守藝術本體價值和文化傳承的核心使命,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資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文旅演出作品,警惕過度商業化、娛樂化對藝術品質的侵蝕,防範在體制機制變革中喪失創作自主性。
必須認識到,在發展文旅演出的同時,專業劇場仍是國有院團的主陣地。院團要結合當下觀眾的審美需求和時代特點,融入現代元素,打造更多優質劇目,增強劇目的吸引力,合理調整票價,吸引更多觀眾。以豐富多樣的藝術創造和靈活的運營模式,在時代浪潮中揚帆遠航。
(作者:林潔,係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