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電視劇《利劍·玫瑰》劇照 資料圖片
熱播電視劇《利劍·玫瑰》,將打拐這一題材帶到觀眾面前。近年來,隨著余華英案、張維平案等備受關注的案件連續告破,大眾對這一話題的議論逐漸跳出具體案情,深入到剷除人口拐賣的社會根源層面。《利劍·玫瑰》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相較此前同類作品,在現實深度上更進一步。
電視劇大量取材真實案件,以豐富細節反映了“打拐”的複雜性。主角們在辦案過程中,不僅要走訪調查,追蹤線索,還要面對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網,突破灰色交易、跨境跨國犯罪鏈條等多重阻礙。現代偵破技術的發展,如大數據分析、監控技術等,也運用到案件偵破中來。現實與虛構的交織、新舊技術手段的交錯,讓觀眾對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犯罪的艱巨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即使在技術進步的今天,這一事業依然面臨挑戰。
隨著劇情推進,作品還在案件以外引入日常生活場景,呈現富有生機的民間打拐尋親力量。失孤母親章阿姨開設的團圓小館,成了打拐網絡中的一個溫暖節點。小小的飯館裏,墻上貼滿了尋親啟事,志願者們來來往往聚集一堂,彼此講述自己的故事,相互打氣、分享信息,給相似經歷的人們帶來情感和精神上的棲息地。現實中有很多這樣的志願者組織、法律援助團體和互助機構,默默承托起那些受到傷害的家庭。可以想像,其中的苦澀、無奈和煎熬,熒屏所能呈現的,不過是冰山一角。電視劇讓這個特殊群體被看見、傾聽和理解,讓那些無助的情感有了停泊之處。
作為深受觀眾歡迎的電視劇類型,涉案劇創作之難,難在既要表現正面角色英勇辦案、伸張正義,又要避免全知全能敘事,既要從司法視角呈現偵破過程,又要能觸及案件背後社會人情的複雜。在《利劍·玫瑰》中,這些由百姓自發建立的有機社會網絡,成為一次次打拐行動的補充力量,為偵破犯罪提供線索,避免了司法的單一視角,也以普通人之間的相互扶持,以民間力量的協作參與,展現出國家、社會和人民在對抗犯罪時的共同努力。這種處理拓寬了觀眾對“打拐”這一社會議題的理解,有助於提升大眾關注度和參與度,引發更有深度的思索。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拐賣犯罪打擊力度,全國救助尋親網、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佈平臺等相繼建立並不斷完善。《利劍·玫瑰》回應了人們對社會治安的關注,聚焦拐賣犯罪背後的社會治理議題,進而引發思考“我可以為‘天下無拐’做些什麼”。這也是該劇主旨所在:在與拐賣犯罪的持久鬥爭中,唯有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堤壩,守護人們的安寧和幸福。(胡亮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