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焦點 > 正文
鋼琴協奏曲《黃河》首演問世55週年 黑白鍵上的黃河咆哮
2025-08-20 09:47:10來源:北京日報編輯:劉欣

  null

  85歲的殷承宗在2025北京長城音樂會上演奏《黃河》。

  null

  郎朗在中華世紀壇演奏《黃河》。方非攝

  抗日戰爭時期,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以其排山倒海的氣勢和熾熱的愛國情懷鼓舞無數中華兒女。1970年,由殷承宗、儲望華、劉莊、盛禮洪根據《黃河大合唱》改編的鋼琴協奏曲《黃河》首演問世。大合唱中凝聚的抗戰精神和民族氣魄,在鋼琴的黑白鍵上被賦予新的生命,再一次激蕩在人們心間。55年歲月流轉,鋼琴協奏曲《黃河》成為中國原創鋼琴作品中當之無愧的巔峰之作,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鋼琴家,將《黃河》的旋律帶向世界舞臺,讓世界聆聽來自中華民族血脈深處的壯闊濤聲。

  鋼琴“開口説中國話”

  著名鋼琴家殷承宗今年85歲高齡,他是鋼琴協奏曲《黃河》的主創之一,也是《黃河》的首演者。距《黃河》首演已過去55年,殷承宗依舊活躍在舞臺上,《黃河》也被他打磨得爐火純青。回想當年的創作歷程,殷承宗依舊心潮澎湃。

  “我們寫鋼琴協奏曲《黃河》是發自內心的,要為鋼琴在中國‘找出路’。”殷承宗説,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老百姓對鋼琴這件西洋樂器並不熟悉,鋼琴作品中也沒有一部觀眾感到耳熟能詳的中國作品。1963年,在一場小型演出中,殷承宗曾為毛主席彈奏了自己創作的《秧歌舞》,“主席聽了之後跟我説,你要多演奏民族的、人民群眾喜歡的東西。”這句話在殷承宗心裏留下深刻的烙印。後來,毛主席提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藝術方針,成為他牢牢堅守的藝術準則。

  1969年,殷承宗、儲望華、劉莊、盛禮洪等人成立創作小組,開始著手創作鋼琴協奏曲《黃河》。為什麼選擇《黃河大合唱》進行編創?音樂家有著深刻的共識,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凝聚了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把它改編為鋼琴協奏曲,能讓鋼琴“開口説中國話”。

  創作過程中,殷承宗等人來到黃河邊采風。“車只能開到壺口瀑布週邊,我們一路走過去,看到的景色太震撼了。”當磅薄的黃河展露在眼前,殷承宗第一次領略到什麼是“旱地行船”“水底冒煙”,“這對我們的創作太有啟發了,不到那裏,就不會有《黃河》第一樂章的氣勢。”拉縴、擺渡,殷承宗親自體驗過;驚險的急流和旋渦,音樂家們也都感受過,這些都轉化為鋼琴鍵上的旋律。“後來我看有的學生彈《黃河》,節奏彈得不對,他們不知道,那個節奏就是黃河旋渦的律動。”殷承宗説。

  1970年,殷承宗與原中央樂團(中國交響樂團前身)在北京民族文化宮正式公演鋼琴協奏曲《黃河》。《黃河大合唱》中自強不息、團結禦侮、奮發圖強的精神內核,通過鋼琴鍵上一聲聲的敲擊,再一次回蕩在國人的心頭。自此,中國鋼琴史上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中西融匯不斷打磨

  鋼琴協奏曲《黃河》並非對《黃河大合唱》的簡單移植改造,而是用世界性的音樂語言,傳遞中華民族的音樂風骨與精神圖騰。

  在創作《黃河》的時代,能在西洋交響樂隊中加入中國傳統民族樂器,是可貴的創新。然而在《黃河》誕生之初,中國的琵琶和竹笛就在樂隊中。“只不過因為後來《黃河》在國外演出,很多外國樂團沒有這些樂器,就把它拿掉了。”殷承宗説,隨著近年來中國音樂在世界的影響力日益提升,《黃河》再上演時,琵琶與竹笛也被逐漸恢復回來。

  今年6月,85歲的殷承宗來到北京,第一次在雄偉的八達嶺長城腳下演奏《黃河》,在2025北京長城音樂會上,和他合作的是俄羅斯國家愛樂樂團。即便與國外的交響樂團合作,殷承宗在登臺前也特意提出,要在樂隊中加入中國樂器。當音樂行進至“風在吼馬在叫”時,錚錚的琵琶奏出金石之聲,瞬間營造出排山倒海的氣勢。

  《黃河》上演數十年來,殷承宗依舊保持著創作激情,不斷打磨改進。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和《東方紅》旋律中的嗩吶,就是他後來加進去的。“嗩吶這個樂器特別粗獷,有泥土的味道。”在殷承宗看來,嗩吶是一件非常有民族風情的樂器,西方的小號、圓號都無法替代,“第四樂章中的《東方紅》也來源於民歌,嗩吶的出現能帶來音樂上的高潮。”

  “《東方紅》的旋律寓意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殷承宗眼中充滿深情與堅定,“用嗩吶來表現,仿佛讓觀眾看見太陽從東方升起,看見中華民族站起來了。”

  讓世界聆聽中國旋律

  鋼琴協奏曲《黃河》誕生55年來,除首演者殷承宗之外,孔祥東、郎朗等一大批中國鋼琴家都把它視為最重要的中國音樂作品之一,帶它走上世界的舞臺,讓世界各地的觀眾聆聽中國人血脈中洶湧澎湃的旋律。

  著名鋼琴家孔祥東,17歲時正式學習鋼琴協奏曲《黃河》。1989年,孔祥東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首次錄製《黃河》,聲勢滔天、鏗鏘有力的琴音如黃河般洶湧奔騰,展現出一幅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宏偉畫卷。那一年,孔祥東只有21歲。“《黃河》的唱片我錄製過3次,演出就更多了,但只要再彈這個作品,我還是很激動。”在他看來,“這支曲子已經不只是一部作品,它就是我們民族經過的苦難,走過的歷程,是中華民族生命的折射。”

  著名鋼琴家郎朗也在很多場合彈奏這部作品,無論是專業音樂廳,還是重大活動現場,抑或在戶外音樂會,郎朗都充滿感情地演繹它的旋律。今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郎朗在黃河壺口瀑布邊再奏《黃河》,也登上了中華世紀壇的戶外舞臺,激情演奏這部不朽經典。

  “這首曲子陪伴我成長,就像一位摯友,跟著我走遍了世界的各個角落,領略了祖國的大好河山。”郎朗感慨道,每次彈奏《黃河》,他內心都充滿驕傲與自豪,“這部作品是中國傳播度最高的鋼琴協奏曲——沒有之一。它的旋律能凝聚國人之心,外國聽眾也會被深深打動,堪稱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傑作。”

  “這麼多年來,我走遍五大洲,上演《黃河》一千多場,真切地感受到這部作品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歡迎。”殷承宗説,每當演奏這部作品,從觀眾席傳來的掌聲猶如黃河之水,都會讓他回想起初創時內心堅守的準則,“我們要在實踐中去創作,創造出人民喜歡的東西,只要按照這個正確的方向去做,就一定能成功!”(韓軒)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