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焦點 > 正文
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 成功構建青春敘事與歷史敘事的對話空間
2025-08-20 09:30:35來源:光明日報編輯:劉欣

  null

  《浴血榮光》海報。資料圖片

  null

  《鯤鵬擊浪》海報。資料圖片

  null

  《問蒼茫》劇照。資料圖片

  近年來,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作呈現出鮮明的創新融合特徵。在堅守歷史真實、厘清歷史脈絡的基礎上,創作者將目光更多地投向歷史洪流中的青年個體,挖掘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現人物的成長歷程。特別是聚焦中國共産黨成立初期的一系列作品,通過多視角的群像塑造、年輕化的傳播語態,成功構建了青春敘事與歷史敘事的對話空間,為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生産傳播探索出新路徑。

  “青春”更是一種精神狀態的寫照

  中國共産黨的早期革命進程,為青春化表達提供了豐厚的歷史素材和獨特的精神底色。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那個時代既是懷抱理想、在現實困境中探索前行的熱血青年,又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堅定傳播者和民族復興大任的勇敢擔當者。無論是中共一大、南昌起義、秋收起義,還是遵義會議、古田會議,中國革命歷程中的每個關鍵節點,都離不開一個個鮮活的青年個體在特定歷史情境下的信仰抉擇。這種由青春熱血與堅定信仰交織而成的歷史特質,為藝術創作提供了天然的敘事張力。

  《問蒼茫》講述參加中共一大歸來的青年毛澤東,帶著對中國革命之問、國家民族前途命運之問,在踐行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過程中,問大地、問實踐、問人民,從一名追隨者成長為先行者、開拓者並探索出中國革命正確道路的熱血故事。《鯤鵬擊浪》則通過北上尋求真理、組織青年學生赴法勤工儉學、領導湖南驅張運動、創辦《湘江評論》、開展學運工運、組建湖南共産主義小組等事件,表現毛澤東從湖南第一師範畢業到1921年參加中共一大,在紛繁雜亂的眾多主義中尋找到馬克思主義併為之奮鬥一生的感人故事。這兩部作品既聚焦毛澤東信仰確立時的心靈震顫,又展現面臨情感抉擇時的內心掙扎;既記錄思想轉變的關鍵節點,又捕捉理想淬煉的細微瞬間。很多網友表示,看這兩部劇有一種和毛澤東一起成長的感覺。和青年的他並肩而戰,走他走過的路,體驗他當時面臨的辛苦。

  當然,“青春”不僅是一個年齡階段的標識,更是一種精神狀態的寫照。從近年來的創作實踐看,青春化表達已超越單純的人物年齡特徵,實現了創作觀念、美學風格和敘事語言的整體革新。以《鯤鵬擊浪》《問蒼茫》《浴血榮光》等電視劇和《古田軍號》《血戰湘江》等電影為代表的優秀作品,無不刻畫了革命者揮斥方遒的豪情、百折不撓的韌勁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青春的熱血激情與信仰的堅定力量在革命歷史敘事中相互激蕩,熔鑄出動人的藝術形象,構成了頗具感染力的情感共鳴基礎。在這種創作範式下,“青春”已演變為一種獨特的敘事邏輯和精神氣質,成為連接當代觀眾與革命歷史最自然的情感紐帶。

  實現了歷史敘事的轉變

  與青春化表達在內容層面的創新相呼應,革命歷史題材在敘事結構上也實現了重要突破。近年來的創作實踐表明,多線並進、群像推進、時空交織的結構創新,正在成為新一代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的共識選擇。但這類敘事結構並非對人物與事件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事件的交錯化”與“情緒的集中化”的藝術處理,在保持歷史縱深的同時強化了情感的真實性,使革命敘事既具有史詩品格,又充滿情感溫度。

  《浴血榮光》以南昌起義至遵義會議為歷史背景,塑造了近200位歷史人物,其中青年革命者佔據主體地位。這種創作方法賦予青春化表達罕見的歷史縱深感。比如,毛澤東的堂妹毛澤建和丈夫陳芬投身革命,先後犧牲;朱德的妻子伍若蘭為掩護朱德突圍被捕,英勇就義;夏明翰和他的弟弟夏明震犧牲時都只有二十多歲;裁縫林育才一家四子有家、有國、有田、有書,個個戰鬥在第一線。這些個體命運的鋪展,使宏大革命進程具象化為可感可觸的青春生命軌跡,實現了敘事複雜性與情感真實性的統一。

  與此類似,《血戰湘江》在以宏闊視角展現戰役全景,深刻還原湘江戰役的戰略困境與歷史意義同時,透過青年戰士之間的生死相托等動人細節,展現了信仰照耀下的人性光輝與生命尊嚴;《古田軍號》以獨特的雙線敘事重構古田會議這一歷史轉捩點,一方面聚焦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思想交鋒與精神淬煉,另一方面通過號手、裁縫等普通人的成長軌跡與心路歷程,形成富有張力的互文關係,深刻探尋革命信仰生成與傳承的精神源頭。

  這些創作實踐表明,革命歷史題材的青春化表達已經實現了歷史敘事範式的根本轉變。當宏大的革命進程真正融入青年個體的命運軌跡,當史詩性的歷史書寫與細膩的情感表達産生共鳴,歷史敘事便突破了教科書式的結論呈現,轉變為由無數鮮活生命用他們的信仰抉擇和情感體驗共同譜寫的動態篇章。這種創作轉向不僅極大地拓展了革命歷史題材的敘事維度和藝術容量,更通過青年群像的命運交織與情感碰撞,在堅守歷史真實的同時賦予作品動人的情感溫度。

  塑造出“可感、可信、可敬”的審美形象

  青春化表達為革命歷史題材開闢了“可感、可信、可敬”的審美空間。這不僅提升了作品的藝術價值,更拓展了其在數字媒體時代的傳播可能。在當前高速流動的信息環境中,媒介生態呈現出信息過載、注意力稀缺、圈層分化等顯著特徵。傳統革命歷史題材那種線性、宏觀的講述方式,可能因為缺乏個體化的情感錨點和沉浸式的敘事體驗而難以觸發網友的情感共鳴點,從而無法突破固有的受眾圈層。相比之下,當下革命歷史題材採用的聚焦個人成長與信仰選擇的微觀敘事,通過構建具體可感的人物弧光和細膩真實的情感脈絡,天然具備了更強的情感穿透力。因為它滿足了年輕觀眾對“真實故事”的審美需求,並因其情感共通性而容易被當代年輕人自發接受和二次傳播。這種敘事轉向,本質上是對數字媒體時代受眾接受心理的精準把握和創造性回應。

  與此同時,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作也在積極探索多樣傳播路徑,與當代媒介生態實現深度耦合。越來越多的作品突破了傳統“播出即完成”的單向傳播模式,而是主動嵌入社交平臺、短視頻社區與教育場域,構建“內容—互動—再生産”的循環傳播生態。《浴血榮光》推出“跟著浴血榮光學黨史”微博話題,不僅在劇外強化了觀眾對歷史細節的記憶,還讓“看劇即學史”的理念落到實處,增強了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的思想傳播力;《覺醒年代》依託B站、小紅書等平臺進行內容二創,讓劇中人物形象通過表情包、混剪視頻等形式,在多平臺形成了持續的話題熱度與情感連接;《問蒼茫》在B站發起“問蒼茫在線尋找真同志”的徵稿活動,同時在微博設置劇評活動,構建從內容消費到觀點表達的完整閉環,使劇集影響力持續發酵。

  從這個角度看,青春化表達不是對嚴肅主題的弱化,而是對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生活化轉譯;不是對歷史史實的膚淺處理,而是對精神力量的當代表達。當革命不再只是應該被記住的歷史,而成為能夠被感知、被理解、被傳承的信仰,當青春不再只是講述對象,而是參與表達、傳播的主體,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才能真正完成從內容生産到精神共鳴的躍遷,成為凝聚時代價值與情感認同的重要力量。

  (作者:董濤,係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