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焦點 > 正文
凝重的回望 奮進的力量——紀錄電影《山河為證》拍攝始末
2025-08-21 10:19:36來源:人民日報編輯:劉欣

  null

  紀錄電影《山河為證》海報。出品方供圖

  東北密林深處,木蘭雞冠山的料峭春寒尚未褪盡。《山河為證》攝製組的鏡頭緩緩掃過苔蘚覆蓋的石階——這裡是東北抗聯秘營遺址。腳下是80多年前抗聯戰士以生命踏出的征途,眼前是曾為他們遮風擋雨的山岩草木。導演于鵬凝視取景器,觸碰到那段“風鞭斷人背,雪壓斷人腰”的艱難歲月。這不僅是一次虔誠的凝望,更是一次將民族血淚重新鐫刻於時光長卷的莊重回溯。

  8月15日,由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製作的首部全景式展現中國人民14年抗戰艱辛歷程的紀錄電影《山河為證》隆重獻映。80年前的這一天,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歷經14年不屈不撓的浴血奮戰,終於迎來了勝利。立足於對抗戰歷史更為深刻、更加全面的認知,《山河為證》將“十四年抗戰”作為中國抗戰歷史的完整敘述,通過真實的影像與史料,清晰而完整地還原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抗戰勝利的歷史全貌,系統地將局部抗戰與全民族抗戰聯結起來,呈現在觀眾面前。

  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起,中國人民在白山黑水間奮起抵抗,打響抗日鬥爭第一槍,同時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艱難曲折的局部抗戰,為後來的全民族抗戰在政治、思想、經濟、軍事,特別是戰鬥意志和民族覺醒等方面夯實了根基。七七事變後,中國進入全民族抗戰階段,開闢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以錚錚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築長城,以前赴後繼赴國難,譜寫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抗戰歷史連續而不可分割,局部抗戰為全民族抗戰奠定了基礎,全民族抗戰又是局部抗戰的延伸與擴大。

  以“十四年”為時間軸,不只是將時間拉長,更是將視野拓寬,不只體現對歷史事實的尊重,更是對這段歷史的客觀呈現。只有回到1931年“九一八”的起點,才能看清中國共産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國共産黨高舉全民族抗戰的旗幟,成為中國人民奮起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最早宣傳者、動員者與抗擊者。只有把局部抗戰和全民族抗戰連續起來、貫穿起來看,才能正確認識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中華民族的兒女們用他們的熱血和犧牲,支撐起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徹底粉碎了日本蓄謀已久的“先征服‘滿蒙’、再侵佔整個中國進而稱霸世界”的戰略企圖。

  在確定了選題立意與創作目標後,攝製組迅速展開大規模的史料蒐集與考證工作。主創團隊的足跡遍及全國,走進一個個檔案館、博物館和抗戰遺址,查閱、比對、整理了數以萬計的文獻與影像。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記錄著宏大的史實,留存著飽含血淚的個人故事。山地密林中的周保中抗日遊擊日記,左權犧牲前寫給妻子的訣別家書,李雲鵬從前線寄出的血淚家信……每一頁都映照著犧牲與信念。

  史料的範圍並不局限于國內檔案。攝製組還調研了日本方面的戰爭記錄,如《步兵第五十四聯隊史》,查閱到侵華日軍的部分供詞,從中提取有關作戰部署與戰爭罪行的第一手信息,逐一還原出侵略者的作戰動機與行進軌跡,揭開他們在中國犯下的纍纍罪行。與此同時,由俄羅斯全俄國家電視廣播公司珍藏並移交的一批黑白高清資料,也為影片提供了全新的視角。這批影像覆蓋廣泛,有一二·九運動學生走上街頭的真實畫面,有山西大街小巷手繪的抗日宣傳畫,有百團大戰中八路軍戰士在戰壕中開槍作戰的生死瞬間,也有中國第五戰區指揮官商討戰術的罕見場面。這些原本被戰火與時間塵封的鏡頭,如今得到技術修復,以高清畫質重現。

  為確保史實的嚴謹,影片組建了由黨史、軍史、抗戰史等領域權威學者組成的顧問團隊,在宏觀史實與細節考證之間反復錘鍊。攝製組多次赴河北唐山、黑龍江小興安嶺等地進行前期調研,走進晉察冀根據地舊址、淮陰劉老莊連紀念園、東江縱隊舊址等重要歷史現場。在東北的冰雪深處,攝製組切身體驗天寒地凍中死亡的威脅與生命的頑強;在今日繁華的唐山潘家峪街頭,回望80餘年前的硝煙與屠戮。每一個腳印、每一次駐足,都是一次與歷史的對話,讓影像中的細節不再冰冷。

  在踏遍舊址、考證史料之後,影片在視聽呈現上同樣力求突破。借助動畫合成與影像修復技術,那些凝固在歷史中的畫面被重新喚醒。趙一曼與兒子唯一的合影,在鏡頭中有了細微的互動,“寧兒啊,趕緊長大成人……”母親溫柔篤定的目光與孩子依戀的神情交織在一起,讓人更真切地感受到她不久後走向刑場的壯烈與奉獻。對於沒有留下影像的劉老莊八十二烈士,攝製組依據戰友的回憶,結合史實細節,復原了他們的英姿:年輕的面龐、執槍的背影、迎著寒風的堅定目光。連長白思才,排長尉慶忠、王世祥,文書羅橋……這些沉默了80年的忠魂,仿佛穿越時間與今天的觀眾對視。

  穿越80年風雨,《山河為證》的鏡頭不僅定格了銹跡斑駁的抗戰文物、親歷者的凝重回望,更借助技術的重塑,讓靜止的影像重新呼吸,使碎片般的記憶一點點拼合成有溫度的畫面,譜寫成精神的旋律。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近千名奮戰在航天一線的科技工作者集體觀影,從那段烽火硝煙的歷史歲月中汲取攻堅克難、為國奉獻的強大精神動力;在網絡空間,“山河為證”“這才是我們應該追的星”等話題持續升溫,無數年輕網友表達著對英雄的崇敬與對歷史的深刻認同。

  “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回望80年偉大歷程,我們應該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深刻審視這場驚天動地的戰爭。

  以山河為證,以光影為鑒,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抗戰的歷史地位,將先輩生命鐫刻的信念與擔當,化作新時代奮進的力量,召喚全體中華兒女銘記來路、守護初心,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上續寫榮光。

  (作者白軼民,為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