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河山》劇照:八路軍增援崮城。出品方供圖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國人對“河山”有著骨子裏的眷戀與歸屬感。面對山河破碎,侵略者的蹂躪,總能勃發出強烈的民族抗爭力量。今年正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一批抗戰題材精品力作在這個夏天格外燃情。近日正在熱播的電視劇《我們的河山》成為其中別具一格的作品。這部劇以1937年山東淪陷為歷史背景,講述青年黨員莊埼風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在家鄉沂蒙山區,動員群眾、發動群眾、發展基層武裝,經歷重重考驗,開闢、建設、壯大抗日根據地,最終粉碎日軍掃蕩計劃,迎來抗戰勝利的故事。
視角獨特、立意深刻,于細微處見精神
《我們的河山》以“全民抗戰”為視角,以沂蒙山區“崮城”為小切口,從敵後戰場的微觀視角出發,將敵我軍事博弈、民族內部不同勢力的立場衝突、軍民從陌生到水乳交融的情感遞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宏觀演變等多條線索緊密編織,通過具體故事深刻闡釋了中國共産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人民群眾作為抗戰根基的力量,回答了“共産黨為什麼能贏”的時代之問。
劇名“我們的河山”蘊含雙重深意:字面指寸土不讓的“江山”,深層寓意則是人民。從“兵民是勝利之本”的軍事思想,到“為了誰、依靠誰”的執政內核,全劇通過中國共産黨在民族抗戰中的具體實踐,如保護群眾利益、動員全民參戰、堅持團結抗戰以及捨生忘死、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等,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産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成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這一理念的經典演繹。
潤物細無聲,政策在劇情裏自然紮根
朱熹説:“文從道中流出。”《我們的河山》很好地處理了“講道理”和“講故事”的關係。
全劇的一大亮點是將中國共産黨在抗戰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自然融入劇情。農村調查、《論持久戰》的傳播、《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的推行、“武裝民眾”“減租減息”等重要政策,均通過主人公的經歷和具體事件實現故事化呈現,既展現了編劇的精巧構思,也讓觀眾在劇情推進中理解歷史邏輯。
劇中莊埼風、劉祖光、週密三人圍繞《論持久戰》徹夜長談,直至紅日初升的段落,以詩意的畫面將理論思想轉化為人物的精神共鳴;“減租減息”運動中,莊埼風與村民對話,用算賬、講故事的方式宣講政策,與國民黨“空降”縣長強徵糧款、脫離群眾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遊擊戰術的運用則通過具體戰鬥場景,詮釋了我黨“持久戰”戰略在基層的實踐邏輯。
劇中的“軍民魚水情”更是刻畫得感人至深。劇中莊埼風受傷後,老鄉小山一家冒著被日軍搜捕的風險,輪流送飯、換藥,甚至為掩護莊埼風而犧牲了親人,細膩的情節既展現了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也呼應了“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的深刻內涵,讓全劇在思想深度之外,更添情感溫度。
鮮活立體的角色塑造,史詩敘事中的人性光輝
《我們的河山》充分展現了全民抗戰的複雜性,這場戰爭不僅是中日之戰,也是各種勢力、思潮的交融大戰。劇中刻畫了全民抗戰中形形色色的各種人物,故事情節充分演繹了角色的轉變過程,深刻展現了我黨統戰工作成風化人的智慧,共同繪就一部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傳。
主要演員的表現力可圈可點,尤其是王雷扮演的莊埼風,以一個文弱、幽默的瘸腿書生形象出現,經過後續的歷練,他既有革命者的果敢以及對信仰的堅定、對黨的忠誠、對民族的熱愛、對人民的無私,也有對日軍掃蕩恐懼猶豫、對愛情靦腆無比的一面,人物形象鮮明飽滿。
除主角外,該劇還刻畫了劉竹梅、王彧、張治平等一批有血有肉有個性的普通人形象,展現了抗戰中年輕人的擔當。尤其是以張治平為代表的偽軍團長和士兵們,入情入理,鮮活生動,讓觀眾感受到那個時代人物的真實情感和精神風貌。
劇中幾對戀人的愛情故事表現得溫婉溫暖,充滿革命浪漫主義情懷。劉威、黃品源、于洋等一眾老演員在劇中的表現也非常突出,樹立起抗戰中的人民英雄群像,為劇集增添了厚重感和可信度。
嚴肅的歷史觀,電影級質感裏的歷史敬畏
《我們的河山》片頭航拍沂蒙大山,畫面極具表現力,展現出大片的氣魄。全劇鏡頭表現極具質感,場景、造型、道具、音效等都達到電影級品質。關鍵長鏡頭運用嫺熟,給予觀眾強烈的歷史現場感和戰爭沉浸感,讓觀眾仿佛置身於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如攻打呂家寨近3分鐘的長鏡頭,表現戰場硝煙瀰漫、激烈交戰的場景,戰後的屍橫遍野、殘墻斷壁景象真實而震撼,顯示出創作團隊的匠心和鏡頭語言、場景調度的高水準。
全劇在道具、場景、臺詞上追求真實,歷史還原度高。八路軍軍裝、沂蒙鄉村、農家、地主大院、日軍裝備造型等細節方面都彰顯出匠心,從細微之處展現出那個時代的風貌。
《我們的河山》面對戰爭的殘酷、肆虐,不掩飾、不虛化,有相當的段落表現了日軍的殘暴、抗戰的慘烈和軍民的犧牲。在戰爭場面呈現上,摒棄“槍林彈雨”的視覺大場景,轉而採用襲擾進退等遊擊戰術細節。如地道內極端艱苦的場景既符合歷史真實,又傳遞了“人民戰爭”的智慧,讓觀眾深刻感受到抗戰的艱難和勝利的來之不易。
尤其讓人欣慰的是,全劇雖聚焦沂蒙山區的局部戰場,卻始終以時間線為軸,對應太平洋戰爭爆發等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淞滬會戰、百團大戰、日軍投降等全民族抗戰的關鍵節點,使局部故事與宏大歷史背景緊密相連,既保證了敘事的緊湊性和歷史邏輯,又凸顯了“中國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重要組成部分”的歷史定位。
《我們的河山》從抗戰題材電視劇中脫穎而出,成為一部兼具地域特色與歷史深度的革命史詩劇作。觀眾在沂蒙山區的烽火故事裏,既看見一方百姓的抗爭之艱,也可以望見整個民族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壯闊輪廓,“局部”與“宏大”互為映照,完成了一次對歷史的立體回望。
(作者范宗釵,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