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專資辦數據顯示,2025年暑期檔(2025年6月1日至8月31日)累計票房達119.66億元,觀影人次為3.21億,國産影片票房佔比為76.21%。檔期內票房前五名的影片分別為《南京照相館》《浪浪山小妖怪》《捕風追影》《長安的荔枝》《侏羅紀世界:重生》。影片涵蓋歷史、懸疑、動作、喜劇、動畫等多個類型,給予觀眾豐富的觀影選擇。
抗戰題材熱映
多維視角彰顯抗戰精神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電影《南京照相館》《東極島》《山河為證》從不同視角展現中國人民的抗戰歷程,彰顯偉大的抗戰精神。
作為今年暑期檔票房冠軍,《南京照相館》證明歷史題材影片依然具有強大的市場動員力。“中國電影觀眾滿意度調查”顯示,該片評分88.5分,是年內最高分,觀賞性、思想性和傳播度三大指數均超87分,為近兩年調查第一名。《南京照相館》並未採用傳統的宏大敘事視角,而是將鏡頭轉向戰爭籠罩下的普通百姓,把“通行證困局”作為敘事重心,讓觀眾隨著人物命運層層深入,使歷史題材在思想性與情感共鳴之間找到平衡。同時,影片以小見大地通過“照片”這一媒介推動敘事,既串聯情節也象徵真相的傳遞過程,亦使影片與歷史檔案相互呼應。
同樣聚焦普通人的《東極島》,講述了1942年“裏斯本丸”號沉沒事件中舟山漁民勇救數百名英國戰俘的故事。影片通過兄弟、漁民與戰俘多線交織的敘事,表現出危難中的人道主義精神。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副院長、教授齊偉説:“抗戰故事的真實感染力,往往並不依賴強烈的情節衝突,而是更在於對普通人善行與抉擇的真誠還原,藝術化的敘事應始終立於人民史觀的堅守之上。”
不同於敘事類電影的創作,紀錄片《山河為證》依託歷史影像構建宏觀歷史敘事。作為首部全景式展現中國14年抗戰歷程的紀錄電影,影片採用的歷史影像素材達80%,結合修復與新拍內容,清晰完整地呈現了抗戰全過程。該片不僅記錄了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的抗戰歷程,還融入戰略部署與個體故事的多重視角。大量首次公開的影像資料,讓觀眾直觀了解到歷史證據的保存與重現過程。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王諍表示:“暑期檔抗戰題材作品呈現出鮮活而多維的敘事形態。讓歷史説話,引導觀眾在觀影中深化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這一時間節點上,抗戰題材電影承擔起文化使命,在情感共鳴中搭建起銘記歷史、珍視和平的橋梁。”
動畫續寫傳奇
傳統文化提供不竭資源
今年暑期檔國産動畫延續強勁勢頭,《浪浪山小妖怪》《羅小黑戰記2》《聊齋:蘭若寺》等影片上映,不僅在票房和口碑上表現亮眼,也在敘事深度和文化表達上展現出新突破。動畫逐漸從“闔家歡”類型成長為能承載社會議題的影像範式,成為觀影的穩定選擇。
這些作品在與傳統文化的對話中,完成了從“文化符號搬運”到“精神內核重構”的跨越。延續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水墨工筆美學的《浪浪山小妖怪》,由《中國奇譚》的一集短片拓展為長片。該作品依託文學經典《西遊記》為背景,從最不起眼的“巡山小妖”切入,通過挖掘“邊緣角色”的敘事潛力,與經典故事形成對話。作品《羅小黑戰記2》在延續作品世界觀建構的同時拓展了格局,將動畫故事主題與現實思考勾連,引發成人觀眾的共情。而改編自《聊齋志異》的《聊齋:蘭若寺》,借助動畫特有的超現實表現力,在古典敘事與現代價值觀之間建立起深入對話,使這一古老傳奇成為映照當代人心態的文化文本。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楊乘虎表示:“三部影片雖風格各異,卻共同實現了從文化符號到精神內核的具象化表達。真正打動觀眾的,並非對傳統元素的簡單復刻,而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提煉出的當代價值。”在他看來,神話、民間傳説與古典文學為國産動畫提供了豐富的創作資源,而將其轉化為具有時代意義的表達,才是推動創作高品質發展的關鍵。正是通過這樣的轉化,中國動畫逐漸建立起獨特的美學體系和敘事風格,不僅拓展了受眾範圍,增強了産業競爭力,還在全球動畫格局中展現出更加堅韌和可持續的生命力。
IP動能強大
“電影+”模式多地開花
今年暑期檔,《捕風追影》《長安的荔枝》《戲臺》等影片延續了現實主義關懷與類型化創新,以個體命運、社會生態、技術變革等議題為切口,回應觀眾對現實的關切。這再次證明國産類型電影依然擁有穩固的受眾基礎。然而,隨著觀影需求不斷豐富,觀眾的興趣早已不限于影院銀幕,衍生品、文旅與跨界互動等“電影+”的多種新玩法正逐漸成為市場增長的新引擎。
相關數據顯示,2025年暑期檔電影衍生品收入同比增長120%。其中,《浪浪山小妖怪》衍生品大受歡迎,《羅小黑戰記2》盲盒手辦在發售當日即售罄。各種“電影+”模式不僅豐富了觀眾的觀影體驗,更讓電影IP從銀幕走進日常生活,為電影産業的可持續發展釋放出強大動能。
這一趨勢在跨界融合中尤為突出。今年暑期檔,“電影+”模式在多地開花。《浪浪山小妖怪》上映期間,上海設置“浪浪山”主題餐廳、打卡點與互動遊戲,帶動餐飲和零售消費;廣東則以《長安的荔枝》為切入點,推動荔枝銷售,甚至推出“買電影票送荔枝”的創意活動,實現電影與城市經濟的雙向賦能。
與此同時,“電影+文旅”融合模式不斷深化,“跟著電影去旅遊”成為暑期一大亮點。《浪浪山小妖怪》古寺建築原型提升山西古建群落旅遊熱度;《南京照相館》推動南京文旅消費增長,其拍攝地上海影視樂園則開設“在片場看電影”的沉浸式體驗項目。各地文旅部門也紛紛推出“票根經濟”,憑電影票享受旅遊折扣或免門票優惠,有效延長了電影的産業鏈,擴大了電影的影響力。
截至目前,2025年度中國電影總票房(含海外)突破400億元。總體來看,今年暑期檔不僅再次驗證了中國電影市場的韌性與潛力,也展現出IP衍生與“電影+”跨界融合的巨大活力。
(記者 牛夢笛 通訊員 陶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