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來,《只此青綠》劇組跨越山海、步履不停,為近百萬觀眾呈現視聽盛宴。圖為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劇照。 (演出方供圖)
今天,由舞劇“雙子星”韓真、周莉亞編導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將在濟南迎來第800場紀念演出。自2021年8月首演以來,該劇已巡演80余座城市,更在新加坡、土耳其、俄羅斯、美國等國家的舞臺上熠熠生輝。而由舞劇“雙子星”周莉亞、韓真創作的另一部現象級作品《永不消逝的電波》同樣火爆,將在今年11月衝破800場的關口。
兩部舞劇為何能夠迅速積累龐大市場,實現票房長紅?“依託現代表演語匯和電影化敘事,作品以高品質的舞臺呈現,弘揚主流價值,呼應時代需要。”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副院長張素琴認為,它們精準契合了中國當代藝術審美與文化消費需求,深度挖掘了國有院團的資源稟賦和市場潛力,充分發揮了媒介革新形成的傳播效應和社交風尚。
創作探向歷史深處
一舞一山河,一念一青綠。《只此青綠》以傳世名畫《千里江山圖》為背景,通過“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等篇章,帶領觀眾穿越千年,步入宋風雅韻的山水幻境。舞劇融合肢體語匯與東方美學,致敬中華文明及其創造者、傳承者,在青年群體中掀起“國風熱潮”。“‘青綠’的成功,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滋養;‘青綠’的流行,充分體現了當代年輕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與追捧。”出品方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事張蕾説。
四年來,《只此青綠》劇組跨越山海、步履不停,為近百萬觀眾呈現視聽盛宴。2022年該劇在保利劇院連演18場時,“鐵粉”李丹看了16場,至今已經刷了近百場。“坐在劇場裏,觀眾們也是‘展卷人’,和希孟分享同樣的喜悅和憂傷,感受著那份源自血脈深處的文化悸動。”她動情地表示,因為這部劇,很多人成為朋友,更多人走進了博物館,翻閱古籍資料,了解絹帛、顏料、工藝,以及宋代詩詞書畫等。“它點燃了我們內心深處對傳統文化的求知欲與自豪感,完成了一次極其成功的國民美育。”
在海量史料中打撈吉光片羽,是創作者對藝術品質的堅守。為精準再現宋代美學,《只此青綠》主創團隊大量閱讀文獻、聽取專家意見,在古書古畫中尋找歷史的留痕。該劇的創作花了一年多,排練又花了五個半月,才最終搬上舞臺。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一級編導周莉亞、韓真透露,排練時用了大量詩歌引導演員。“詩詞所抒發的胸懷,是我們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裏文人的理解。因此,劇組反復強調,‘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筆方能匯山河’。”
近兩年,“青綠”走出國門,舞動在世界各地的舞臺上。今年5月,《只此青綠》受邀再次赴俄參加第十七屆契訶夫國際戲劇節並擔任開幕演出;7月至8月,該劇赴加拿大溫哥華與美國西雅圖、洛杉磯、休斯敦四城,進行二輪北美巡演。《只此青綠》讓世界看到,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有動人心魄的美麗、源遠流長的厚度,更有磅薄勃發的活力。“它不僅是一部舞劇,更已成為一個彰顯文化自信、傳遞東方美學的時代符號。”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景小勇説。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海外巡演被商務部列為“2025-2026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在未來計劃赴英國等地演出,並積極推進澳洲、美國等更多國際巡演安排。
平凡之中蘊藏偉大
8月底,“紅色電波”重返美琪大戲院,以“百場如一”的精彩演繹為觀眾呈現跨越時空的情感對話。自2019年首演以來,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已成為許多觀眾心中的“必看舞劇”。作品打動人心的力量從何而來?上海歌舞團榮典首席演員王佳俊告訴記者,他在劇中塑造的主人公“李俠”更像是普通人,會痛楚會受傷也有過不捨,但對信仰的堅守使他做出了不平凡的事。
“不管在哪個時代,人的情感是共通的。而我們最終要表達的,都是人性。”周莉亞説。這種藝術思考貫穿到“雙子星”的後續創作中:《只此青綠》呈現畫作中凝結的“匠人之心”,讓觀眾看到王希孟背後的匠人們——篆刻人、織絹人、磨石人、制筆人、制墨人……那些默默無聞、不追名逐利、一生只為做好一件事的普通人,在平凡之中蘊藏著偉大。
“4年將近演出800場,相當於一年200場。每個演員都與‘青綠’産生了深厚的感情。我們的初心不會變,我們的堅守不會變。”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青年舞者、飾演“希孟”的張翰表示,這個角色已經糅進了骨子裏:“哪怕下午4點,團裏突然給我打電話,要求晚上演出一場,我都會説可以跳,因為太熟悉了。但走臺的時候,我們依舊會摳細節,調整表演方式。我們是跟角色一起成長的,希望通過不斷努力,將角色的心境和情感毫無保留地展現給大家。”
面對火爆保持冷靜思考
“《只此青綠》踏著國潮熱浪而來,其製作也提供了一種行業範式,體現了創作者追求極致的藝術態度。《永不消逝的電波》擁有廣泛的受眾群體,無論選題、演員、舞美、音樂,還是後期製作,幾乎達到了逐幀打磨的電影式精良製作。”張素琴指出,當下微信朋友圈、抖音、小紅書等媒介的“切片式”傳播對舞劇推廣形成了視覺植入;彈幕互動、“舞星”現象等形成了事件和話題,製造出新型的文化消費和社交風尚。“諸多要素共同促成了‘現象級’舞劇的票房長紅。”
隨著藝術産品的迭代創新,《永不消逝的電波》《只此青綠》的影響力並未止步于舞臺的方寸之間。2024年,兩部同名電影先後上映,實現了從舞臺到銀幕的貫通。關於舞劇、電影的討論蔓延到社交網絡平臺,在和網友的互動中,角色與觀眾的心靈在共振。此外,《只此青綠》交響音樂會、音舞詩畫《只此青綠》藝術教育少兒版也分別於2024年11月、2025年8月首演亮相,深耕舞臺藝術作品的産業化發展。頭部舞劇的熱度帶動演出市場票房的提升,推動城市文旅消費的增加。
今天的舞劇有沒有長紅的秘訣?“成功的舞劇沒有固有模式,目前階段是面對各種需求的‘百花齊放’。”文藝評論家方家駿認為,“在滿足不同審美需求的同時,也要防止出現審美疲勞。”方家駿強調,長期以來,“跟風”和“雷同化”是舞蹈界努力克服的難題。“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不能讓多年前被詬病為‘千人一面’的現象再度發生。”
面對火爆的舞劇市場,亦須冷靜思考。“要避免過於宏大敘事的現實主義,以及對待傳統題材時為了審美而虛飾歷史細節。一部好的作品更不應該被飯圈文化裹挾。”張素琴説,“未來的舞劇創作應有更廣闊的空間,闡釋人文關懷的深刻主題,創新卓越多元的藝術形式,進行緊貼時代的互動對話。以舞為媒,我們將超越國界,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走進去’,創造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宣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