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生命力,永遠在於新鮮血液的奔涌。
近年來,一批青年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等在電影市場嶄露頭角,他們憑藉新穎的敘事方式和多元的類型表達,推出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證明了其強大創造力與市場號召力,成為中國影壇令人矚目的“新力量”。
“新力量”新在哪?他們的創作風格有何不同?他們何以獲得市場認可?從近期舉辦的第八屆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2025海浪電影周新浪潮論壇中,感悟中國電影“新力量”的創作之道。
敘事方式新穎
一段時間以來,青年電影人堅持貼近生活、貼近人民的創作導向,在敘事方式上不斷求新,推出了一批有生命力、感染力的藝術作品。
聚焦宏大題材,進行微觀敘事——
申奧執導的《南京照相館》選擇聚焦大背景下的小切口,從一間照相館、幾個小人物切入,再現了南京大屠殺期間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上映以來引發社會熱議。
“人民史觀是影片創作之本。我們用微觀表達代替宏大敘事,塑造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形象,呈現人物之間的真實情感。”影片編劇許淥洋説。
近年來,青年電影人積極參與承擔《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萬里歸途》等重點影片創作任務,以新主流電影的鮮明特色弘揚核心價值觀,贏得觀眾讚譽。
圍繞傳統經典,作出創新闡釋——
《浪浪山小妖怪》對準“西遊”文本裏少人問津的無名之輩,講述了一段荒誕離奇、笑淚交織的取經故事;《聊齋:蘭若寺》以全新的“井下故事”串聯起原著5個短篇,在主題設定和情感濃度上層層遞進……青年電影人大膽用新敘事作新闡釋。
觀眾在山東臨沂一家電影院的宣傳海報前走過。(武紀全攝)
對準現實生活,追求劇情出新——
申奧執導的《孤注一擲》聚焦電信詐騙這一議題,緊扣社會熱點,引發觀眾共鳴;楊子自編自導的《捕風追影》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在傳統警匪片的基礎上加入運用AI技術的橋段……一批現實題材電影敏銳抓住觀眾所思所想,用新創作反映社會新現象。
作品“接地氣”,方能“有人氣”。導演戴墨曾多次攜帶電影《三大隊》到海外交流,他發現這部取材自一線刑警真實故事的影片獲得不少海外觀眾的喜愛。
“我們創作時保留了故事原有的時代印記,讓觀眾産生代入感。”戴墨認為,電影創作既要回歸生活本質,又要尋求全球觀眾共通的情感和價值,才能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故事。
表達多元豐富
受互聯網影響,年輕一代觀眾對電影作品有著較高期待。“新力量”與當下觀眾聯繫更緊密,在類型表達、視聽語言、服務體驗上不斷探索創新,滿足觀眾新訴求。
小朋友在浙江嘉興一家影城等候觀影。(金鵬攝)
類型表達更多樣——
以《長安三萬里》、“哪吒”系列為代表的國産動畫電影斬獲佳績,“流浪地球”系列等科幻電影強勢崛起;今年暑期檔戰爭、歷史等題材類型表現亮眼……緊隨觀眾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市場供給正從單一爆款依賴轉向多類型並行。
“近兩年來,越來越多不同類型的動畫電影被觀眾接納。動畫作為敘事載體,其承載各類故事的可能性被極大拓寬。”參與執導《聊齋:蘭若寺》的黃鶴宇對此深有感觸。
眼下黃鶴宇正和鄒靖共同執導追光動畫新作《水滸1:風雪山神廟》。“從《聊齋:蘭若寺》‘畫皮’篇章的宋畫意境,到‘水滸’的‘悲憤’美學,我們持續探索不同的美學風格,為觀眾帶來更多體驗。”
視聽語言更精彩——
《哪吒2》動員了4000余名動畫人製作近2000個特效鏡頭,打造出接近真人電影的寫實質感;《聊齋:蘭若寺》創新打造毛氈風格畫面,彰顯民族特色……以年輕人為主力的中國動畫創作者與國際接軌、與年輕觀眾接軌,持續創新電影技術運用與表達。
光影體驗更豐富——
電影的魅力,不僅停留于銀幕。從提升觀影儀式感的“羅小黑主題影城”,到售賣周邊文創的主題快閃店,《羅小黑戰記2》主創積極探索“羅小黑”IP長線運營。
“快閃活動期間共推出116款周邊衍生品,累計銷量近14萬件。”該作品製片人叢芳冰説,希望通過各類活動讓電影真正融入觀眾生活,成為觀眾情感記憶的一部分。
這個夏天,動畫電影不僅口碑好、熱度高,多部影片主創迎合年輕觀眾偏好,主動謀劃周邊衍生品開發,以影片熱映帶動了文創熱銷。
助力新人成長
向“新”發力、逐“新”而行成為行業共識。
由中宣部電影局主辦的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每屆都邀請一批青年電影人與會。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的“青蔥計劃”、中國電影家協會等的“謝晉青年電影扶持計劃”、金雞創投的“學子計劃”、廣東的“繁星計劃”、海南的“青椰計劃”……在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的引領下,各地、各協會、各企業通過多種方式發掘培育電影新人。
在武漢市百麗宮影城,觀眾準備觀看電影。(趙軍攝)
海浪電影週期間,30位青年導演獲得愛奇藝第二屆“爆前先鋒導演之夜”多項榮譽,23部短片、4部長片與2部“爆前計劃”最新孵化項目獲得現場推薦。
“致力於發現新人,我們打造了‘燎原計劃’‘爆前計劃’‘大片計劃’。”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王曉暉介紹,該項目將為優秀內容創作者提供從作品開發到落地的全鏈條支持,目前“燎原計劃”已有10部作品開機,“大片計劃”片單中就有暑期檔熱映電影《捕風追影》。
從短片到長片,從作者性電影到商業大片,從流媒體走向院線,從電影節展走向更大舞臺……通過各類創投項目、扶持計劃,青年電影人獲得更多“被看見”的機會和更清晰的成長路徑。
郭帆在中國電影工業化道路上持續探索,大鵬在現實題材上深入鑽研,韓延在推出“生命三部曲”後嘗試操刀科幻電影……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創辦10多年來,諸多與會電影人從“新力量”成長為中堅力量,擁有更廣闊的創作空間。
中宣部電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長毛羽表示,一批又一批的“新力量”讓中國電影異彩紛呈。電影“新力量”要擁抱觀眾變化,迎接技術變革,敢於創新表達,講好中國故事,為建成電影強國貢獻青春智慧。(策劃:張曉松 主編:林暉、孫聞 記者:邢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