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電視劇 > 正文
推動行業從“明星中心制”轉向“劇本中心制”—— 誰來重振長劇榮光?
2025-09-15 09:25:52來源:文匯報編輯:劉欣

  null

  對於進度條剛到五分之一處的《赴山海》,續航能力與最終口碑還有待時間給出答案。

  null

  究竟是“演員扛劇”,還是“劇本扛劇”“製作扛劇”的爭論,《生萬物》給出了最新例證。

  長劇市場又熱鬧了。長劇還能不能行?隨著新劇上線,網友在肯定與懷疑間反復“橫跳”。

  9月11日晚間開播,《赴山海》的首日熱度即猛衝到了2025年度全平臺第一,長劇尤其是古裝劇市場迎來久違的熱鬧。可流量能“打”、粉絲夠“頂”,未必代表劇集品質過硬,劇情淩亂、濾鏡失真、輕喜劇風格尷尬等負面評價隨著該劇高企的討論散落在各平臺。

  對於進度條剛到五分之一處的《赴山海》而言,它的續航能力與最終口碑還有待時間給出答案。但對“明星兜底基本盤”的長劇“迷信”,是該徹底醒醒了。在觀眾審美趣味迭代、融媒重塑大眾文娛消費習慣的今天,要重振長劇榮光,忽略劇本、拍攝、製作等全流程的匠心鍛造,而單靠“押注”明星演員,顯然已行不通。

  值得一提,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于8月發佈了《進一步豐富電視大屏內容促進廣電視聽內容供給的若干舉措》(簡稱“廣電21條”),其中明確提出要加快引導行業從“明星中心制”轉向“劇本中心制”。管理部門的指導意見能否最終重啟行業上行通道,鑰匙其實握在從業者手中。

  好劇本才是真頂流

  《赴山海》主演成毅算不算頂流,數據會説話。劇集品質如何,觀眾心裏自有一桿秤。該劇上線首日,網友“愛吐槽的栗小姐”就羅列出開篇的一連串錯誤。正片開始前,有段充當世界觀介紹的畫外音,短短90秒,有語義矛盾、邏輯不通、字幕錯漏等近10處錯誤。

  網友“夢過遙遠”在跟評裏發出了“靈魂之問”:“現在的劇都是一天定生死,第一天觀眾看不到靠譜的製作水準,馬上撤退。第一集怎麼敢糊弄觀眾呢?”

  答案或得歸咎行業積弊。一段時間,“大IP+明星”被視作爆款公式,製作方趨之若鶩。迷信頂流、追捧頂流的風氣下,“明星中心制”無形間成了行業最大痛點:前端的投資成本分配嚴重失衡;中期為了迎合明星檔期和要求,創作過程常需削足適履;而作品問世後,又不時陷入“粉絲撕番”“黑粉大戰”等網絡亂象。尤其在古裝劇市場,“大IP+流量明星”更是路徑依賴的重災區。為了追逐流量、迎合明星的粉絲,製作方不惜魔改劇本,導致邏輯混亂、劇情懸浮,雖依然有“粉絲守護基本盤”的保底收益,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已不斷消耗觀眾對行業的信任度。以今夏古偶劇市場為例,往年的爆款“預備隊”此番集體“撲街”,由“流量生花”領銜的《獻魚》《與晉長安》《桃花映江山》等劇不僅收視慘淡,且評分無一及格。

  一邊是“明星中心制”靠不住,一邊是“劇本中心制”這些年裏頻頻突出重圍。《覺醒年代》《人世間》《漫長的季節》《繁花》《山花爛漫時》《我的阿勒泰》等全年齡段、全平臺公認的爆款佳作,都能梳理出一條從紮實的“一劇之本”到精緻後期環環相扣、滴水不漏的創作金線。

  近期收官的《生萬物》更有説服力。其主演楊冪的演藝路從某種角度來看,何嘗不是“明星中心”向“劇作中心”轉移的過程。她主演的“小時代”系列被稱為“粉絲電影”的開端,她領銜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是“大IP+大明星”劇作公式的早期代表之一。但近幾年,無論是《狐妖小紅娘·月紅篇》開播後熱度一天不如一天,還是《愛的二八定律》等時裝劇開播即陷口碑泥潭,“堆砌明星”“流量碼盤”“顏值先行”等所謂市場規律被一一擊破。

  直到《生萬物》播出,究竟是“演員扛劇”,還是“劇本扛劇”“製作扛劇”的爭論,有了最新例證。如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李一鳴所言,打破近三年CCTV-8收視紀錄的《生萬物》帶來了三重啟示:“母本是根本,小説原著是一部鄉土中國歷史變遷的史詩;轉化重在化,這次改編得其神、悟其意、成其形;貼心才會心,劇集很好地呼應了新時代語境下的社會心境、審美期待”,究其根本,立得住的劇本才是真頂流。

  明星可行,但真演員可貴

  無可否認,當短劇憑媒介優勢征服大眾,長劇創作者的“流量焦慮”是現實存在的。相比短劇App月活用戶過2億、用戶日均觀看時長超1.5小時,沒有“黃金三秒”高概念開局,沒有“一分鐘N個反轉”的強情節,怎樣在“注意力爭奪戰”中被看見,成了擺在長劇創作者面前的一道題。

  北京大學副研究員、融媒體中心音視頻辦主任呂帆坦言,“大IP+明星”的公式需要長期眼光、辯證思維來看待。“讓流量明星參與年代劇等,可以利大於弊。因為他們能讓更多年輕人關注到我們的父輩生活、先輩奮鬥。”明星對於一部好劇,依然是個可行的選項,關鍵在於“明星”是否做到了“真演員”。

  復盤《生萬物》的創作過程,楊冪有兩次“求真”的特殊經歷。開機前,導演劉家成對這位微博粉絲過億的明星提了個要求:去農村體驗生活。劇組幫忙聯繫到山東臨沂莒南的一個村,因為那裏是原著作者趙德發的老家,最接近故事裏的根。那段時間,演員拜村裏的大姐為“師傅”,每天學生活技能,燒柴生火、大鍋做飯、烙煎餅、納鞋底、縫衣服、剪窗花,也學各種農活的基本功,包括如何準備牛飼料、學會用農具等,連鄰居大姐也常來找她“拉呱”。正是在農村生活的日夜、聽大姐們講述的點滴,讓她得以真切觸摸到世世代代與土地打交道的農民,沉浸式感受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愛所執。第二次求真,在乎全劇組特別的“停機待拍”。劉家成回憶,《生萬物》4月在山東開機,8月停機,全體解散,直到11月再集合,到東北拍雪景,因為製片方相信,“真實的大雪質感,非置景、特效能比擬”。就是這樣,演員帶著生活的溫度、泥土的芬芳進組,全劇組為“好內容”相向而行,“演員楊冪”的表現連同劇集一起得到觀眾認可。

  同樣,《繁花》裏的唐嫣、《追風者》中的王一博、《風吹半夏》裏的趙麗穎,甚至再早些《叛逆者》之於朱一龍等,無不證明,回歸“內容為王”的創作正軌,明星可行,真演員可貴。

  在呂帆看來,現在所提倡的劇本中心制,並非否定導演和演員的價值,“其核心就是讓創作回歸‘內容為王’,重建創作生態的平衡”,而非一些劇組簡單粗暴地執行“誰紅聽誰的”“誰咖位大誰説了算”。當長劇重新把精力聚焦于“好好講故事”的良性循環,當創作鏈上的每個環節都在為“好內容”構築合力,“在長劇和短劇的競合關係之中,長劇依然可以憑優質內容贏得觀眾”。(王彥)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