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文化論壇——中法影像對話沙龍24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活動匯聚中法兩國電影界導演、學者、製片人等,圍繞電影的歷史傳承與未來創新展開深度交流。
據了解,2025北京文化論壇特別策劃主題為“風移影動——中法影像對話”的系列活動,此次“中法影像對話沙龍”正是該系列活動的重要板塊之一。
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孫軍民表示,電影是跨越時空的“世界語言”,承載著文明對話與文化溝通的重要使命。法國作為世界電影誕生地,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而中國作為電影創作與消費大國,市場廣闊、人才輩出,中法兩國在電影領域合作潛力巨大。
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説,“當我18歲進入電影學院時,新浪潮已經變成了‘舊浪潮’。”他認為,技術變革催生了新浪潮,但後期陷入了同質化,“隨著人工智能的出現,這一代的電影創作者必將引領起新的創作浪潮。”
“法國電影新浪潮一定程度上象徵著一種保持作者風格的姿態,其啟發性在於將電影從重視故事逐漸轉變為更重視挖掘人物與人物內心世界。”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説。
在全球電影格局深刻變化的背景下,中法電影合作在人才培養、技術交流、創作共鳴等方面迎來全新機遇。導演卡門·卓別林分享了帶著女兒觀看查理·卓別林經典影片的故事,“她一開始因為是黑白的不想看,但看了一段時間之後就看進去了,所以我們能看到電影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魅力。”這種情感的共通性,在卡門·卓別林觀看其他國家電影時同樣會産生,語言在情感與愛的面前不再是一種壁壘。
從創作的角度如何實現這一共通性?曾創作過《北京遇上西雅圖》的薛曉路導演給出了她的回答。在她看來,只要找到具備共通價值的情感,就可以跨越地域、文化、歷史的隔閡。
除了創作上的共鳴,AI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電影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傑羅姆·賽杜-百代基金會主席佩內洛普·裏布-賽杜從修復和保護珍貴電影遺産的角度闡述了AI的獨特價值。“過去的老片修復工作,往往只能修復破損影像,而AI技術誕生後,可以對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缺失進行再造補充,讓前後片段連貫起來。”
以傳承為筆,以創新為墨,光影藝術在時代浪潮中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記者孫尉軒、楊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