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演出 > 正文
國家大劇院原創民族歌劇《紅高粱》首演
2025-09-29 10:02:20來源:北京日報編輯:劉欣

  

  原創民族歌劇《紅高粱》迎來首輪演出。方非攝

  大幕升起,舞臺上,高粱鋪天蓋地,揮灑出一派茁壯、野性的蓬勃氣象——影視版的《紅高粱》家喻戶曉,這一次,“高粱”的意象被搬上歌劇舞臺,讓充滿血與火的民族記憶恣肆燃燒。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之際,9月27日起,國家大劇院原創民族歌劇《紅高粱》迎來首輪演出。

  現場

  鄉土情懷濃墨重彩

  歌劇《紅高粱》由郭文景作曲,莫言編劇。作為原著小説《紅高粱家族》的作者,莫言改編歌劇時七易其稿,用質樸詩化的語言講述抗戰時期山東高密鄉村民戴鳳蓮(九兒)、余佔鰲等人的傳奇故事,同時濃烈地表現普通民眾在民族危亡時的覺醒與抗爭。與這種渾厚鮮明的文學底色相映襯,郭文景多次提及,主創團隊希望把《紅高粱》打造成“具有中國風格、中國審美、中國氣派的現代民族歌劇新樣本”。在《紅高粱》中,豐富的民族音樂元素比比皆是:戴老三的咏嘆調“風吹著高粱地”用茂腔素材寫成,音樂色彩明媚輕快;劉羅漢準備出走時,深戀他的鳳仙唱出感人至深的“羅漢大哥啊”,這首咏嘆調的音樂素材來自柳腔-反調和茂腔-女腔原板兩種山東地方戲;劉羅漢就義的咏嘆調伴著高亢板胡,扣人心弦,在他壯烈犧牲後,合唱“紅高粱讚美詩”響起,猶如一道曙光照徹的合唱則取材于豪氣慷慨的山東梆子……

  在舞臺表現上,《紅高粱》同樣濃墨重彩。導演王筱頔打造了天圓地方的視覺空間,一彎弧形螢幕象徵穹宇,反拱在舞臺正上方,它時而是九兒無法逃離的那頂鮮血般刺目的喜轎轎頂,時而是單家大院院墻圍起的小小天空,時而又變作掠過高粱地的滾滾白雲。舞美設計季喬選取“紅高粱”作為核心元素,一片機械矩陣構成的“高粱墻”隨劇情生長、搖曳,帶來了比影像更加強烈的現場衝擊,一抹紅色渲染其上,隱喻著一座“生命的搖籃”,鑄就了一幅“民族的群像”。

  幕後

  探索中國風格深邃表達

  《紅高粱》是郭文景的第5部歌劇,“我把中國觀眾的欣賞習慣擺到了更靠前的位置。”郭文景説。接到《紅高粱》的創作委約後,他的第一反應便是趕去山東,深度學習齊魯大地上百花園般繁盛多彩的民間音樂:茂腔、柳腔、山東梆子、山東快書、膠州秧歌、高密民歌、嗩吶板胡……相關的書籍、樂譜、專著、錄音扛回來幾大箱,“全都過了一遍”後,郭文景才開始動筆。

  説到“中國觀眾的欣賞習慣”,郭文景知道“有很多觀眾喜歡聽民族唱法,喜歡那種字正腔圓的感覺”,不過,民族歌劇一定要局限於民族唱法嗎?他的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紅高粱》中所有核心角色都採用了典型的美聲唱法。“小説《紅高粱家族》中,野性的生命力是我最喜歡的內容,這與我一貫的音樂風格非常契合。”在郭文景看來,無論是凸顯九兒的剛烈性格,還是余佔鰲搶親時的十足匪氣,“這些都適合用比較交響化的音樂語言來刻畫。”

  郭文景對“中國觀眾欣賞習慣”的理解和探索,落在更隱秘深邃的地方。比如,忠厚老實的劉羅漢最終在鬼子的屠刀面前挺直腰桿大義赴死,這段人物弧光,在音樂上體現為醇厚中提琴向激昂板胡的轉變;鳳仙是傳統女性的代表,她的主題多采用柳腔、茂腔的素材寫成。

  用高價娶走九兒的單扁郎只出現在第二場中,他雖不是劇中的主要角色,但郭文景對這個角色的塑造同樣花了很大力氣。單扁郎的宣敘調充滿鄉土味,流暢又不生硬,創作時郭文景請兩位高密的鄉親用方言讀劇本,“這個過程非常費勁,但對我來説是很大的收穫,我又多了一種寫宣敘調的手段和技術。中國作曲家要寫好宣敘調,少不了向説唱和戲曲學習。”(高倩)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