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數據監測,今年上半年,專業劇場、小劇場新空間等劇場類演出16.05萬場,吸引觀眾2055萬人次,票房收入54.02億元。亮眼成績為行業注入信心活力,那麼,是什麼吸引觀眾走進劇場?
舞臺藝術創作演出水準不斷提高是極其重要的原因,“內容為王”是樸素但極具説服力的道理。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紅樓夢》、話劇《生命冊》《蘇堤春曉》等優秀作品無論情節內容、舞美呈現、演員表演,還是包裝之精緻、細節之考究,都賦予舞臺藝術以巨大吸引力、競爭力,讓觀眾感到走進劇場、不虛此行。“值回票價”這一基礎訴求的滿足,對觀眾的觀演決策有著重要影響。
內容品類供給日益多元,將新的受眾群體帶進劇場。其中,音樂劇和單口喜劇是較為典型的兩個代表。“老朋友”音樂劇近幾年表現尤為亮眼,一些作品邀請知名演員擔綱主演,還有一些音樂劇演員通過綜藝節目而獲得更高知名度,明星效應、粉絲經濟在音樂劇市場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以脫口秀為代表的單口喜劇近年來異軍突起,強輸出、快節奏的“包袱”編排,直抒胸臆的表達方式,對社會熱點議題的關注等令其成為觀眾的“嘴替”、容易引發共鳴。
小劇場、演藝新空間等風生水起,是拉動演出票房的重要力量。目前,不少小劇場、演藝新空間開設在商圈、景區、寫字樓等人流密集的場所,劇場正變得觸手可及,這一方面讓文藝進一步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觀眾的觀演成本。劇場輕量化、親民化,觀演消費場景日常化、生活化,便於推動“進劇場、看演出”成為一種流行、時尚、彰顯品位與格調的生活方式,消費行為背後的文化意味、象徵意義容易説服觀眾為之付費。
近年來的許多演出項目打破“第四堵墻”,突破傳統鏡框式舞臺的觀演關係,為觀眾帶來新意十足的觀演體驗。沉浸式演出、環境式演出與傳統舞臺演出不是迭代關係、不存在優劣之分,但新鮮感總是有著較強的吸引力。有的作品還為參與意願不同的觀眾提供了不同的座位區域,讓過去主要為“社牛”觀眾所青睞的沉浸式項目覆蓋了更廣受眾。沉浸式項目在審美以外附加了更多社交屬性和情緒價值,這也是其吸引觀眾尤其是年輕人的一大利器。
傳播媒介、行銷路徑的變化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社交媒體的發達使得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改變,許多觀眾看過心儀的演出後,在社交媒體發表觀演心得、“種草”筆記,這類“自來水”往往比演出方自我宣傳更有説服力。同時,社交媒體的發達也反過來督促創作者、演出方提升創作演出水準,畢竟,網絡口碑“反噬”的代價通常難以承受。可以説,傳播媒介、行銷路徑的變化,協助促進演出品質、口碑、票房之間形成良性循環。
演出內容品質、市場供給、觀演體驗、傳播渠道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推動演出市場蓬勃發展,也令人對行業未來充滿信心與希望。(羅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