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焦點 > 正文
2025年電影國慶檔:多元類型傳遞主流價值 “電影+”延伸産業邊界
2025-10-11 13:55:59來源:新華網編輯:劉欣

  國家電影局10月9日發佈數據,10月1日至8日,2025年國慶檔電影票房為18.35億元,觀影人次為5007萬。其中,《志願軍:浴血和平》《731》《刺殺小説家2》《浪浪人生》《震耳欲聾》位列票房榜前五位。

  從主旋律的史詩敘事到現實題材的溫暖刻畫,再到奇幻類型的工業化探索,檔期影片以差異化表達回應時代命題,而“電影+”“票根經濟”等新業態的興起,更折射出消費模式的深層變革。

null

  電影《731》《志願軍:浴血和平》海報

  主旋律題材宏大敘事對接個體觀照

  主旋律電影在創新表達的加持下展現出強大市場號召力。

  由陳凱歌執導的“志願軍”系列連續三年相約國慶檔,收官之作《志願軍:浴血和平》憑藉前兩部積累的觀眾基礎和口碑持續領跑國慶檔票房。影片以“邊打邊談”的雙線敘事,將上甘嶺戰役的硝煙與停戰談判桌的博弈交織,既還原了歷史的殘酷性,又凸顯了志願軍“以戰止戰”的智慧。影片中,黃繼光苦練寫字的細節、孫醒替松骨峰戰友繼續戰鬥的誓言,讓英雄群像更具人性溫度。燈塔專業版數據分析師陳晉分析:“《志願軍:浴血和平》持續領跑國慶檔票房,觀眾基本盤穩固,其良好的市場表現也為整體票房走勢的平穩提供了重要支撐。”

  另一部現象級作品《731》則以侵華日軍細菌戰實驗為切口,通過上映首日排片27.5萬場、3天破10億票房的爆發力,刷新中國影史9月檔紀錄。該片在四線城市的票房佔比高達35.9%,遠高於其他國慶檔影片。值得注意的是,截至10月8日,今年國慶檔大盤四線城市票房佔比達到23.7%,較去年同期的21.4%有所提升,《731》對此貢獻突出。影片對歷史暴行的直面,激發了觀眾的民族記憶與和平反思,證明主旋律電影亦可兼具思想深度與市場號召力。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在接受新華網採訪中表示:“這兩部影片均突破了傳統戰爭片的宏大敘事框架,《志願軍》通過個體命運折射時代洪流,《731》以歷史傷痕喚醒集體記憶,這種‘以小見大’的創作手法,為主旋律電影開闢了新路徑。”

null

  電影《浪浪人生》《震耳欲聾》《畢正明的證明》海報

  類型電影多元格局滿足分層需求

  “溫暖現實主義”成為國慶檔的情感錨點。多部影片聚焦鮮有人涉及的領域,持續拓展現實題材的表達空間,讓觀眾看到該類作品的更多可能。

  《畢正明的證明》以“小偷”視角切入90年代社會轉型期,通過火車偷芯、鐵軌纏鬥等高密度動作場面,展現了一個邊緣群體在道德困境中的掙扎與救贖。稍顯遺憾的是,儘管影片口碑紮實,但票房表現與藝術價值存在落差,這也折射出嚴肅題材的市場困境。

  相比之下,《震耳欲聾》以“聾人反詐”這一稀缺題材引發破圈效應。影片以手語律師張琪的真實故事為藍本,通過聾人群體遭遇的詐騙陷阱,叩問社會公平與人性良知,揭示聾人群體因信息壁壘面臨的系統性詐騙困境。截至10月9日,該片豆瓣開分7.6隨後穩定在7.5,在國慶檔新片中位列第一。饒曙光認為:“《震耳欲聾》是溫暖現實主義的典範,觸及社會公平正義的敏感議題,票房、口碑的成功證明觀眾對深度內容的渴求。”

  家庭喜劇《浪浪人生》則以海邊小鎮的家族群像傳遞治愈力量。通透豁達的阿太、落魄倔強的父親、叛逆的兒子等角色,通過黑色幽默解構生活矛盾,成為檔期“闔家歡”首選。影片用“笑中帶淚”的市井哲學,印證現實題材類型化創作的市場潛力。

  “無論是何種題材電影,關鍵是要具備當下性,能深刻洞悉現實,反映當前觀眾的所思所想,才能與觀眾實現同頻共振。”饒曙光説。

null

  電影《三國的星空第一部》《刺殺小説家2》海報

  奇幻電影在國慶檔展現出“技術+思想”的雙重探索。國産奇幻作品近年來往往根植于古典神話或誌怪小説,該類題材作品如何與當下生活連結,引發觀眾關注。

  《刺殺小説家2》保持了強烈的現實關懷,故事在現實和虛擬世界同時展開、奇妙交匯,提升了奇幻電影的思想深度,構築了一個系列化電影IP應有的厚度與縱深。影片以3000個視效鏡頭構建奇幻宇宙,聯合《流浪地球》團隊打造的“小説家筆下世界影響現實”的設定,隱喻內容創作與現實世界的互動關係。《刺殺小説家2》特效場面突出,在特效廳場次中表現尤為強勢,顯示出中國電影視效技術的持續進步,也反映出年輕觀眾對“視覺奇觀+哲學思辨”複合需求的滿足。

  由易中天擔任編劇、監製的動畫電影《三國的星空第一部》則以歷史題材為基底,通過震撼的戰爭場面與嚴謹的史實細節,展現時局博弈中的複雜人性,讓大家看到更立體豐富的三國人物。這種學術性與藝術性結合的嘗試,為歷史經典注入了現代的解讀視角,印證了傳統文化IP與現代動畫技術的融合潛力。

null

  10月8日,在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一家影城,觀影市民從電影海報前走過。新華社發(曾德猛攝)

  “電影+”多元消費場景延伸産業邊界

  總體來説,今年國慶檔電影市場走勢平穩,而“電影+”聯動消費規模在票房數據基礎上疊加升級,更彰顯出産業生態的活力。饒曙光分析:“這些創新模式不僅延長了影片生命週期,更推動了電影産業與文旅、零售的跨界融合。”

  “電影+文旅”帶動取景地旅遊熱度攀升。《志願軍:浴血和平》吸引大批觀眾走進取景地江西橫峰影視基地,假期日均客流量較去年同期增幅達50%以上。《刺殺小説家2》則再次帶火了電影創作熱土重慶,假期前3天就接待遊客565萬人次。青島東方影都、橫店影視城等電影拍攝製作基地,也讓電影“流量”轉化為景區景點客流量。

  票根經濟成為連接多元消費的核心紐帶。在浙江湖州,觀眾憑電影票根即可享受景區門票減免、餐飲專屬折扣等優惠權益,活動覆蓋全區91家商圈、餐飲店舖和7家影院。內蒙古聚焦“一票多用”,實現主要院線的電影票與多個景區、劇院門票以及內蒙古自治區足球超級聯賽票根的互認互惠。

  電影産業從單一票房經濟向多元消費生態轉型。觀眾單一觀影行為和僅依靠票房盈利的傳統模式已經轉化為全場景消費模式。面對市場變化,饒曙光呼籲行業“以變應變”:“我們要用包容和開放的心態來看待電影市場的變化、電影觀眾的變化、電影業態的變化、電影模式的變化。以變應變,以更高品質的電影贏得觀眾的信任,與觀眾建立起更加信任的關係。”

  在國慶檔的有力助推下,2025年中國電影全年總票房已超越去年全年,這標誌著電影市場的進一步復蘇。當歷史記憶、人間煙火與未來想像在銀幕上交織,中國電影正以更開放的姿態,書寫屬於這個時代的光影篇章。(蘇姍)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