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堂》系列此前曾被歸類為微短劇管理,其第一季憑藉精良製作與紮實敘事,以超過3億的有效播放,位居2025年度貓眼平臺短劇熱度榜第一。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新近公佈的全國電視劇備案公示名單中,兩部作品引發行業關注——《朱雀堂2》與《愛上這條街》以全新分類“中劇”正式立項,標誌著我國劇集形態在政策層面迎來一次細分。這也是國內首次有劇集明確以“中劇”身份通過備案,被業界視為橫屏短劇向規範化、精品化發展邁出的重要一步。
中度時長、中等篇幅、中堅品質
近年來,隨著微短劇市場的爆髮式增長,對於短劇的定義卻始終處於較為混沌的狀態,業內往往將橫屏短劇、豎屏短劇、微短劇等不同時長、形態的作品統稱為短劇,既不利於主管部門的精準有效管理,也不利於其市場化運作。
所謂“中劇”,是將傳統的由長視頻平臺如愛優騰等佈局主導的橫屏短劇進行獨立、清晰的再定義:其單集時長普遍控制在20分鐘左右,集數控制在12—24集,以橫屏製作、連續敘事為特徵,既保留了長劇在製作質感、人物塑造和敘事深度上的優勢,又順應了當下視聽用戶對節奏緊湊、信息密度高的觀看需求。此次備案的兩部作品中,《朱雀堂2》共30集,單集約25分鐘;《愛上這條街》則規劃16集,同樣採用約20分鐘的單集體量,兩者均表現出“中度時長、中等篇幅、中堅品質”的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朱雀堂》系列此前曾被歸類為微短劇管理,其第一季憑藉精良製作與紮實敘事,以超過3億的有效播放,位居2025年度貓眼平臺短劇熱度榜第一。因此,復盤《朱雀堂》的成功之處,或許可以對精品中劇的定義有更為清晰的認知。《朱雀堂》以4K超高清鏡頭、1:1的置景復刻了年代場景;15分鐘一集,在短劇脈搏裏埋長劇暗流,讓爽點與思辨同頻;不丟娛樂,也不丟良心——在好看之外,對動蕩年代、複雜社會下的人性保持追問。隨著《朱雀堂2》“中劇”身份的官方確立,以往的橫屏短劇概念獲得更準確的歸位——從“短”到“中”,不僅是分類調整,也是對其內容品質與創作野心的重新認定。
細化分類重構生態
近年來,微短劇市場爆髮式增長,但內容同質化、劇情碎片化、表演程式化等問題也逐漸顯現;而長劇市場則遭遇了用戶注意力向短劇流失、內容創新不足等問題。在此背景下,“中劇”分類應運而生,與長劇集、短劇集拉開身位差,有望填補傳統電視劇製作週期長、劇情節奏緩慢與短劇氾濫、敘事粗糙之間的空白,滿足觀眾審美從“爽感驅動”轉向“情感共鳴”與“思想價值”的雙重期待。
以《愛上這條街》為例,該劇採用單元敘事結構,圍繞外來務工、婚戀壓力、人工智能衝擊、代際溝通等現實議題展開七個獨立又互文的故事,力求在有限時長內實現社會觀察的廣度與人性描摹的深度。而《朱雀堂2》將延續被業內專家評價為“兼具東方美學意境與西方戲劇張力的類型突破”風格,在緊湊篇幅中構建複雜人物關係與多重反轉劇情。
從産業角度看,“中劇”的獨立分類將推動製作模式更加清晰。20分鐘左右的時長倒逼劇本極致精煉,要求每一幕都有敘事推進或情緒落點,促使創作回歸文本本位。同時,這類項目投資規模適中、製作週期可控,為現實題材、原創IP孵化提供了更具靈活性的載體。
隨著“中劇”概念的正式入列,既是劇集分類標準上的拓展,也是一次內容生態的重構,它標誌著我國劇集産業正在形成“長劇—中劇—短劇”三級並行的格局。例如日前公佈的第八屆“初心榜”榮譽全名單上,《姜頌》《搏憶》等作品獲得年度傑出中劇獎項,與年度傑出短劇涇渭分明。記者注意到,近日,《江湖有個雲岫閣》《她似野火》等多個劇組的演員招募信息中,明確清晰地標明自己的身份為“中劇”。(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