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小劇場戲劇以傳統話劇、戲曲以及在此基礎上派生的實驗戲劇為主 繁星戲劇村供圖

創新觀演關係的上海演藝新空間項目 戲劇廠牌“一台好戲”供圖
每當夜色降臨,在北京的街角巷陌、衚同深處,各類小劇場戲劇在一個個獨立劇場裏上演。與此同時,位於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的第一百貨C館和僅有一街之隔的亞洲大廈內,幾十部風格各異的演藝新空間劇目同時開場。這兩幅圖景,恰是南北小劇場發展路徑的生動縮影。
小劇場戲劇在國內發軔至今,已形成鮮明的地域特色。以北京和上海為代表的南北小劇場,在文化消費需求下逐步構建起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這不僅源於歷史文化積澱與城市功能定位,更深受文化消費習慣、扶持政策與商業化運營模式等多重因素的影響。
北京的小劇場戲劇深植于千年古都的文化土壤,以傳統話劇、戲曲以及在此基礎上派生的實驗戲劇為主。鼓樓腳下的鼓樓西劇場、宣武門內的繁星戲劇村,都是北京小劇場的中堅力量,推出了諸如《枕頭人》《奮不顧身的愛情》等頗具口碑的經典之作。
上海則率先邁出了小劇場轉向演藝新空間的步伐,以音樂劇、沉浸式或環境式戲劇打開了全新的市場空間。2019年,上海推出《上海市演藝新空間運營標準(試行版)》,提出滿足演出場次每年不低於50場等指標,即可將寫字樓、商場、園區的非標準劇場轉換為演藝新空間。很快,戲劇廠牌“一台好戲”推出的上海首部環境式駐演音樂劇《阿波羅尼亞》入駐寫字樓亞洲大廈,憑藉其創新性和稀缺性迅速成為熱點。過去幾年間,演藝新空間從亞洲大廈開枝散葉,環人民廣場半徑一公里內,五六十個新興的小劇場項目入駐第一百貨、大世界等商圈,在年輕群體中形成了“入滬看劇”的現象。
上海小劇場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黃浦區“演藝大世界”的品牌統籌和劇場運營方“星空間”的統一管理。相對開放的市場環境和完善的行業框架給予從業者充分施展拳腳的空間。為了保障駐演劇目的品質,戲劇廠牌“一台好戲”在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制定並不斷更新劇目製作、演出運營等領域的SOP(標準作業程式),嘗試在設備標準、演出品質、演出流程管理等生産維度上工業化,併為合作運營的外部項目提供經驗。
與之相比,北京各類傳統小劇場的運營則相對獨立,但也出現從政策層面探索演藝新空間發展的趨勢。2023年,北京出臺《北京市建設“演藝之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3年—2025年)》,明確提出培育多場景多業態演藝新空間。同年,東城區授牌大麥新空間當然有戲沉浸式劇場等5家演藝新空間,西城區授牌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新空間劇場、繁星戲劇村等8家演藝新空間。政策利好之下,越來越多的傳統小劇場主動敞開自己的“空間”。諸如鼓樓西劇場新近推出的音樂話劇《邊城》,就將傳統劇場、咖啡廳、劇場外的小院空間都利用了起來。
在豐富演出形式的同時,演藝新空間以其靈活性和創新性成為培育人才、孵化項目、推動市場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不過,觀察先行一步的上海市場,不難發現其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題材創新、受眾拓展等問題。要實現運營模式的良性循環,需要劇場為商圈導入高黏性客群、商圈為劇場提供流量基礎,優質內容生産與高效經營管理缺一不可。然而,上海部分入駐商圈的劇目製作方表示,演出對商圈的拉動作用明顯大於商圈帶給演出項目的推力。而考慮到當前北京演藝新空間的轉向,更多是基於傳統小劇場自身周邊環境而非規模化商場,後續或將探索出不同於“滬上小劇場”的發展模式。
京滬兩地在小劇場發展與轉型路上的步伐呈現出一定的相似性,雙方基於自身文化土壤,在創作題材上呈現出的差異同樣引人深思。北京小劇場戲劇傾向於關注歷史命題與社會變遷,常帶有強烈的批判意識與人文關懷。相比之下,上海小劇場戲劇則更聚焦都市生活、個體情感與跨文化對話,在敘事技巧與舞臺呈現上不斷創新,注重觀眾的情感共鳴與感官體驗。
面對快速變化的文化環境與觀演需求,南北小劇場面臨著各自的挑戰與機遇,這些都將深刻影響中國小劇場的未來走向。未來,小劇場産業的健康發展,需要構建更加多元的評估體系,尊重不同地域的發展特色,鼓勵多樣化的藝術探索與運營實踐。北方小劇場可適當增強市場意識、提升作品傳播力,南方小劇場則要在商業化運營中堅守藝術品質、避免過度娛樂化。兩者在差異中相互借鑒,方能繪就多元共生的中國小劇場生態圖景。( 丁貴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