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熟悉的管風琴序曲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又一次奏響,水晶吊燈緩緩升起,觀眾的呼吸仿佛隨之凝滯。近日,英文原版音樂劇《劇院魅影》在京上演,這是十年內“魅影”的第三度來京,這部經典劇目見證了北京音樂劇市場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也擁抱了當下觀眾的觀演熱情。
《劇院魅影》劇照。Hanan Assor攝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公共空間裏熙熙攘攘的人群。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供圖
三度來京市場熱度不減
11月11日至30日,《劇院魅影》迎來十年內的第三次京華之行,儘管該劇曾于去年年底在京上演,今年“魅影”再次造訪,票房與熱度依舊居高不下。首演前,週末場次均已售罄,首演開演後,工作日場次票也所剩無幾。
觀眾席間,有不少滿懷欣喜的“魅影”初遇者。“喜歡音樂劇這麼多年,第一次有機會看到原版《劇院魅影》,超級幸運。”一位觀眾難掩激動的情緒,“樂隊一齣,我瞬間飆淚,演員們唱和演的節奏都是剛剛好,好喜歡芭蕾舞的演繹還有群像閃閃發光的置景。”對這類觀眾來説,《劇院魅影》是一次充滿驚喜的圓夢之旅。
劇場中也有“復刷”的老朋友。“去年看了今年還想看,經典就是經典!”觀眾一句簡單的評價,道出這部上演三十多年的經典劇目長演不衰的原因。在資深音樂劇製作人王翔淺看來,這印證了經典作品的市場影響力,“《劇院魅影》十年三次在北京登臺,最近兩次還是連續兩年上演,觀眾的熱情是市場熱度的印證,更説明瞭音樂劇市場熱度在整體增長。”
十年發展觀眾日趨成熟
《劇院魅影》在一個城市的上演,是行業重要的標誌性事件。這部對舞臺技術、聲場環境、運營服務均有苛刻要求的作品,與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密切相連,十年前,天橋藝術中心以《劇院魅影》開幕,標誌著北京具備了承接世界頂級音樂劇的能力。
業內人士時常感嘆:“《劇院魅影》開啟了一個時代。”2015年以後,《羅密歐與朱麗葉》《芝加哥》《巴黎聖母院》《媽媽咪呀!》等一部部經典大戲紛至遝來。近幾年間,英語、法語、俄語、德語等不同語種的音樂劇日趨齊全,演出生態日益繁榮,“看音樂劇到天橋”的藝術品牌深入人心。
市場真正的驅動者——觀眾,也經歷了深刻的蛻變。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常務副總經理姜瓊感受到觀眾的轉變,“目前音樂劇的觀眾非常成熟,對不同類型、不同語種的劇目有自己的愛好,也不再接受運營者‘灌輸式’的宣傳,這是一種消費成熟、市場向上的表現。”在姜瓊看來,市場品類的豐富、選擇的日趨多元導致了觀眾的成長與細分。
“音樂劇的受眾非常年輕,25歲左右的人群成為主力觀眾群體。劇目選擇上,《劇院魅影》等國際經典作品受到歡迎,一系列原創音樂劇作品也贏得觀眾的喜愛。”王翔淺説,無論是引進的國際劇目,還是本土的原創作品,都面臨著這群“見多識廣”的觀眾的嚴格檢驗,市場在無形中完成了一輪又一輪的優化升級。
“體驗為王”帶動周邊消費
當下的演出市場,觀眾對觀演消費的期待早已超越了一張門票本身。進劇場的觀眾,尤其是音樂劇的年輕觀眾,追求的不只是一場兩個多小時的視聽盛宴,而是一場完整的、能帶來愉悅感和滿足感的體驗。
《劇院魅影》再度上演時,觀眾並不滿足只是在劇場“做客”,對參與感的追求空前高漲。該劇此次在京亮相首日,社交媒體上便有網友詢問“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內溫度如何,穿單衣會不會冷?”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是觀眾對儀式感的重視,不少觀眾會特意穿上禮服裙,或穿著與劇目元素呼應的服裝去觀演,如同參加一場盛大的派對。
天橋藝術中心精準捕捉了這一變化,並積極回應。《劇院魅影》中標誌性的“5號包廂”被精心復刻至劇場的公共空間裏,在天橋藝術中心標誌性的古戲樓前,與巨大的魅影主題背景墻一同構成了絕佳的打卡點。早早到場的觀眾,興致勃勃地拍照留念,在一旁的咖啡店點一杯“魅影”特調咖啡,品嘗一個戴著精緻面具的小蛋糕。文創售賣處,冰箱貼、胸針、魅影泰迪熊等文創成為熱銷品,部分品類的文創很快售罄。觀眾帶著小玩偶合影、分享,將戲劇的感動帶回家。
“現在的觀眾對文化消費有熱情,但他們期待的不僅僅是享受一定折扣,而是期待他們的情緒被關照。”對於消費趨勢的變遷,姜瓊很有感觸,“進劇場看演出,劇目好看當然是第一位,與此同時,觀眾期望能度過一個愉快美好的夜晚,這是他們從坐上車前往劇場那一刻開始就憧憬和在意的。”姜瓊説,天橋藝術中心願為觀眾營造觀劇氛圍感,用“獲得感”打開觀眾心中的情緒開關,為他們留下完整而美好的回憶。(記者 韓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