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首個智慧立體停車庫,本月中旬將投用。
東南網7月12日訊(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盛鐘 文/圖)經過莆田市區延壽路,市民會看到一座藍白相間玻璃幕墻的高層建築,這是莆田首個智慧立體停車庫。這個佔地面積500多平方米的停車庫。可提供168個停車泊位,本月中旬將正式投用。
近年來,和全國很多地方一樣,隨著城市機動車數量的不斷增加,“停車難”已經成為莆田有車一族不得不面對的煩惱。“我的車停哪兒?”這樣的疑問,是如今很多莆田市民出門時必須要思考的問題。解決停車難問題,不僅是市民的熱切期盼,更是莆田有關部門正在著力攻克的難題。立體停車庫的出現,有望成為解決城區停車難問題一把新的鑰匙。
主城區停車泊位缺口大
位於南門路的市民政局集資房小區是莆田市較早建成的小區,與小區僅一墻之隔的是市第一醫院。“醫院內車位緊張,很多人便把車子停在了我們小區門口。”住戶小張告訴記者,小區門口的通道上經常停滿了私家車,車輛進出十分困難。雖然交警也經常在這裡抄罰單,但車主們還是“前赴後繼”,屢罰屢停。
“近幾年,莆田市汽車銷量連續保持兩成以上的增速。”莆田市交警支隊車管大隊大隊長江星舟介紹説,目前,全市機動車保有量已經超過68萬輛,其中汽車33萬輛,摩托車35萬輛。機動車保有量的急劇增長,與現有停車泊位之間産生較大落差,造成停車困難問題愈演愈烈。中心區不少大型商業、行政辦公、餐飲娛樂地段以及老舊居民小區,是停車難問題最嚴重的地區,往往一位難求。
莆田市住建局城建科停車場項目負責人郭金豹告訴記者,其實,最近幾年,莆田城市公共停車設施建設步伐不斷加快,但因為老城區停車設施欠賬較多,加上城區機動車數量激增,停車難在所難免。2017年,省住建廳下達莆田公共停車泊位建設任務2200個,而當年全市實際新增停車泊位6200個,增速全省第一。今年,省住建廳下達3000個公共停車泊位建設任務,到6月底就已經新增了2000個,全年預計至少新增4500個停車泊位。其中,僅廣化寺旁就將新增500個公共停車泊位。
莆田市交警支隊科技設施科林長青介紹,城區停車泊位缺口很大,為緩解“停車難”問題,近些年,交警部門一直在大力推進城市道路路面停車泊位施畫工作。他們組織人員走街串巷,逐條論證評估,全力挖掘路面停車資源,在不影響道路正常通行的情況下,做到能畫盡畫。目前,共施畫了路面臨時停車泊位1萬多個。
延壽站立體停車庫可提供168個停車泊位。
智慧立體車庫的新嘗試
延壽路位於主城區東部片區,沿線居民小區密集,周邊有眾多中小學、酒店、商場,還有莆田學院附屬醫院、市體育中心等大型公共場所,停車難問題成為市民的煩心事。莆田市首個立體停車庫,建在荔園小區對面的延壽路垃圾轉運站內。目前,該立體停車庫已經建成,並完成調試工作,近日將正式投用。
莆田市城建停車場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鄭恒介紹,延壽路立體停車庫共投資1450萬元,共8層高,設置有168個泊位。其中,車庫一層為A、B兩個單元共4個旋轉式存取車出入口,二至八層為停車樓層,二三兩層共有48個SUV車位,四到八層可停放小型轎車,共有120個車位。該車庫採用梳齒交換全自動垂直升降系統,可以實現全封閉式自動停車,防止意外發生。
9日,記者先行體驗了這一智慧化停車庫的存取車流程。記者駕車駛入停車庫底部的圓形轉盤,對照正前方的鏡子,同時根據現場語音提示,很快就將車輛停放到位。這時,人就可走出車庫,在門口的操作屏上點擊確認,車庫門隨之自動關閉。記者從監控中看到,每個單元車庫內均安裝了提升井道,車輛通過升降裝置、智慧搬運器及橫移小車,自動停放到指定的空閒位置。而取車時,只要刷一下卡,設備就自動將車子調出並下降至地面,同時之前朝裏的車頭也自動掉轉朝外,耗時不到1分半鐘。
根據物價部門批復,該停車庫收費標準為9座以下小型車輛停放1小時以內收費5元/輛,此後每小時3元/輛,同一輛車連續停放24小時以內最高收費為35元,與地面停車場收費標準大體相當。
“立體停車庫投用後,將極大緩解延壽路周邊地段的停車壓力。”市城建停車場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楊文進表示,立體停車庫佔地面積小,能夠“上天入地”,空間利用率高,正越來越受到社會的認可,成為緩解停車難問題的重要手段。未來,在地塊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該公司也將優先發展立體停車庫項目。
記者體驗智慧化公共停車庫的存取車流程。
逐步接受“立體停車”觀念
莆田市交警支隊支隊長李洪忠表示,由於歷史原因,停車場缺失成了莆田這座美麗城市的“痛點”。目前,這一情況已經引起了莆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列入政府重點工作之一,並部署相關部門開展論證,爭取在市區建設一批立體停車場項目。
根據莆田市2016年6月出臺的《城市公共停車設施建設實施方案》,莆田市將啟動北磨第二自來水廠、舊旅遊鞋廠、市交警車輛檢測中心、市政府機關食堂、洋西十一期等十多個立體停車樓項目建設。然而,兩年時間過去了,除了國企莆田城投集團旗下市城建停車場管理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延壽路立體停車庫外,其他的項目均未上馬,部分項目還因為徵地問題,無果而終。
記者調查發現,雖然歷經十多年的發展,但立體車庫在我國仍處於起步階段,特別是當前還有不少問題,制約著民間資本進入立體停車場建設領域。比如,想投資立體停車庫,或是將自有土地“平改立”,須應對繁瑣的審批程式,導致不少投資者望而卻步。同時,項目選址也曾遭到居民反對,原因主要是影響採光、尾氣污染、安全隱患、破壞綠化等。有的地方立體停車庫雖然緩解了停車難的問題,能否贏利卻成了新問題。而資本的本質是逐利的,如果項目投資風險大,往往導致民間投資缺位,難於推動立體停車庫的增量建設。
“莆田中心城區特別是老城區,更應該因地制宜,多建設一些立體停車庫。”莆田市政協委員王洪輝認為,停車場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在引進民間資本時,應該在土地出讓金、稅收等方面扶持,甚至考慮給予補貼或者獎勵的政策。與此同時,廣大車主也需要改變“門前停車”的習慣,畢竟路面停車資源有限,應逐步接受“立體停車”的觀念。
記者手記>>>
解決“停車難”多了一道選項
東南網7月12日訊(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盛鐘)
停車難問題,一直是很多城市遇到的一件棘手的民生問題。如今,隨著立體停車庫的出現,解決城市停車難問題的答案又多了一道選項。
不難發現,相較于傳統停車場,立體停車庫將車輛“摞起來”停放,實現了集約化停化,效率大增。其實,立體停車模式在其他城市並不鮮見,但在莆田尚屬於新事物,希望通過一段時間運行之後,居民對這種停車設施更加熟悉,並接受它,讓立體車庫在“治療”停車難的“城市病”上發揮出真正的作用。
此外,推動立體停車庫建設,僅僅靠政府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政府要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投資,把停車産業作為一個新興的服務産業來扶植,本著“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鼓勵社會投資人投資建設、經營公共停車場,並給予一系列優惠政策。只有這樣,才能百花齊放,讓“停車難”問題逐漸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