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鯉城伍堡社區6位阿姨 用閩南語“快板”唱響易俗新風
“閩南婚娶歹習慣,酒桌筵席大量辦;女方聘金幾十萬,沒錢娶某真怨嘆!”“男女雙方如甲意,相甲登記旅游去,婚事簡辦好主意。”
阿姨們雖至古稀之年,卻依然嬌俏有活力。
近日,在鯉城臨江街道伍堡社區公園,伍堡社區民俗文藝隊的6位阿姨,身穿旗袍,手拿響板,即興表演起閩南語“快板”。快板的句子琅琅上口又簡單有趣,令人忍俊不禁。這種創新宣傳移風易俗新觀念的方式,受到群眾的喜愛,也收穫了不少好評。
七旬阿姨忙排練 宣傳移風易俗
原來,這6位阿姨來自伍堡社區民俗文藝隊,她們正在排練一個以移風易俗主題的閩南語“快板”。這支文藝隊成立近20年,成員平均年齡70歲,他們唱南音、演小品,活躍在伍堡社區的各個舞臺上。
“這是我們第一次嘗試用快板和閩南語表演,太考驗記憶力了!”文藝隊隊長王擔治今年72歲。她告訴記者,6月底隊裏接到臨江街道的“任務”後,隊員們就抓緊投入排練,“大家都要照顧家裏,也比較忙,只能每週週一和週三的晚上排練,每次從7點半練到10點半。”
“這些閩南語快板的歌詞內容寫實,説出居民們紅白喜事大操大辦背後的苦惱。我在家背臺詞時,我媳婦和孫子都誇寫得好!”隊員黃雪娥説。
如今,隊員們不僅是移風易俗的宣傳者,在排練中她們也變成了踐行者。隊員葉麗森今年剛好70歲,家人原本打算擺桌宴請親朋為她賀壽。不過排練節目後,葉麗森決定換個方法慶生,“我打算跟老伴去桂林旅遊慶生,世界那麼大,我也想去看看”。
創新宣傳形式 讓群眾更易接受
“只有群眾真喜歡、能接受,觀念才能有所改變。”臨江街道宣委陳小玲説,為創新宣傳移風易俗,在鯉城區委文明辦的指導下,街道黨工委書記張惠良帶頭策劃,邀請轄區文化工作者和熱心人士,以移風易俗為主題進行創作。很快的,街道陸續收到不少作品,有“海絲謎社”創作的20則謎語,有隘南社區居民陳德強創作的閩南語四句,幸福社區的退休教師曾有望創作的閩南語“快板”等。
“有了這些作品,我們就思考如何讓更多人看到、聽到。”陳小玲介紹,街道將閩南語“快板”交由伍堡社區民俗文藝隊排練,又邀請伍堡社區裏的“小名人”——許馨月表演移風易俗“三字經”。年僅11歲的許馨月,既是古城小講解員,又是泉州海交館志願者,還是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的小講解員。
據介紹,這些節目已陸續在社區活動上表演,收穫不少好評。下一步,臨江街道將聯合鯉城區文化館繼續創作,排演小品、閩南童謠等,強化移風易俗的宣傳。(記者 張素萍 郭巧燕 通訊員 莊瑋瑜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