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新聞網訊(記者蘇雄鋒陳利敏李潤)鹵面是漳州人最愛的街頭小吃之一,做好一碗鹵面頗為考驗主廚們的“功力”。近日,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28項),以及第一批至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2項)正式公佈,由漳州市小吃協會選送的漳州鹵面製作技藝入選其中。
據説,鹵面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漳州鹵面已融入漳州人的日常生活。漳州鹵面和其他地區鹵面最大的區別在於,它的面是加了鹼的粗面,稍帶澀味,味道特別。在漳州,大多數鹵麵店都有打滷秘方,因而每家店都有獨到的美味之處。
除鹵面製作技藝以外,入選項目目錄的還有龍褲國師傳説,閩南大鼓吹、小八音,漳州長樂客家山歌、五祖何陽拳、瑞猴戲金獅、九龍璧(華安玉)賞石藝術、長泰竹編製作技藝、詔安傳統手工編制技藝、詔安黃金漆畫、詔安木雕、華安縣鐵觀音傳統製作技藝、漳臺大廣弦製作技藝、柯氏傳統武術兵器鍛造技藝、漳州傳統失蠟鑄造技藝、漳州傳統木帆船薯莨染帆技藝、浮宮土筍凍製作技藝、閩南傳統瓦窯燒結技藝、漳州傳統烏龍茶精製工藝、平和大溪豆干製作技藝、東山貝雕技藝、蘆溪鹹菜腌制技藝、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漳州)、漳州日安堂“正骨療法”、中醫診療法(李氏銅南人內科診療法)、送王船、元宵點燈、九月半埔信仰習俗。兩個擴展項目分別是漳州布袋木偶戲、歌仔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