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培新現照(江麗峽 攝)
國際在線福建頻道消息(江麗峽): “唔——哦——”今年63歲的林培新清了清嗓子突然喊了起來,伴著他嘴裡長長的尾音,閩劇裏莊嚴、威武的昇堂兵角色,頓時呈現眼前。
而這一吼,仿佛又把他帶回到40年前的時光,以致當他靠在自家老式藤椅上,手裏的架勢卻還像在舞臺上,沒有謝幕。
他還記得,那時他才剛從閩東地區調回福州的一個閩劇團,在劇團裏他扮演的第一個角色便是昇堂兵。但即便只是一個小小昇堂兵,那時的林培新也絲毫不敢懈怠,一如現在,即使退休了仍心繫閩劇發展。
都説人生如戲。其中略有不同的是,有些人可以中場休息,而于林培新這個6歲便開始學戲的“老戲骨”來説,他的“臺上”“台下”都是戲,一刻不得閒。
林培新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閩劇傳承人,退休前任福州閩劇院院長。他説,自己一生的事業都是閩劇,人生中的每個轉捩點都與這項事業有關。“閩劇是福州文化的瑰寶,值得我一生奉獻。”
憶童年:隔著門縫看閩劇 領略精彩世界
“5、6歲的時候,我就開始接觸閩劇了。”林培新衝在廚房的小孫女招招手,笑著説。
他的童年是在福州市鼓樓區度過的,那裏是福州的經濟和文化中心。閩劇賦有鮮明的市井戲曲特徵,使它能滲透于福州的大街小巷。得益於此,小時候的林培新常常一齣門就能聽到、看到閩劇,浸潤在閩劇文化之中。
據林培新回憶,小時候,隔壁住著一位“很會唱閩劇”的鄰居老阿婆,他經常跟著這位老阿婆到當時的福州南華劇院看戲。“當時沒錢買票,我們就在劇院大門外,透過木門的小窟窿往裏看”。林培新笑了笑,比劃著窟窿的大小。不知不覺中,林培新便培養起了對閩劇的興趣。
門縫裏的世界精彩紛呈,門縫外的世界卻現實且殘酷。
在當時糧食緊缺的背景下,為了吃上一口飽飯,家人便將6歲的林培新送到福州閩劇團當學生。1958年,他又被母親送到三明藝校學閩劇。
學戲初始,唱念做打甚為重要,在藝校學習的時間裏,林培新在老師嚴格的教學下,練就了紮實的基本功。
轉眼間四年過去,畢業後他分配去了永泰劇團。1967年,在那特殊的年代,他被派到永泰清涼鎮小田大隊梧嶺生産隊插隊。
兩年後他又考入屏南文工團。不久,由他出演的《白毛女》,在寧德地區匯演獲得一等獎,林培新也獲得優秀青年演員獎。
這些成績的積累漸漸地為他走向更高的舞臺鋪平道路。
林培新劇照(供圖 林培新)
談成長:參與籌建福州閩劇院 整合人才形成合力
1979年,林培新被當時的福州閩劇團團長看中,繼而被調到了福州閩劇團。
喊著“唔——哦——”的昇堂兵,是他在那裏出演的第一個角色。即便只是出演一個小小的昇堂兵,林培新也毫不氣餒,繼續苦練基本功,為自己爭取更好的角色。
僅僅用了兩三年的時間,林培新就挑起了主角的大梁。在32歲那年,他憑藉在《三搜幻化庵》中的精彩演出,獲得首屆福建省中青年演員比賽金牌獎。他回憶道:“演出結束,看著台下觀眾熱烈地鼓掌,我的眼淚刷地流下來了。”
伴隨著戲院裏滿場的喝彩聲,林培新這個青年戲曲演員開始被大家認識。
當個人成就達到一定高度後,林培新的人生目標逐漸發生轉變,他開始關注閩劇團的建設發展。1989年,他擔任福州閩劇院一團團長,此時,他希望閩劇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再次振興。
彼時福州閩劇有三個劇團,大家各自為營,各個劇團的人才都良莠不齊。為此,林培新與各方商議,最終決定將三個閩劇團合併成福州閩劇院。2000年,福州市閩劇院掛牌成立,林培新任首任院長。
三團合併後發生的一件事讓林培新印象深刻。他回憶道,排演三團合併後第一台戲《蘭花賦》時,他親自介入劇本的修改,並將三團的演員精英都集合在這個劇裏。在劇本和排演一系列準備都做好後,劇團去南寧參加匯演的18萬火車費,又成了讓他頭疼的問題。
那時,在林培新看來,《蘭花賦》這齣戲無論在表現形式還是劇本呈現上都比較出色。於是他咬咬牙,冒著風險以個人名義向企業借了18萬,解決了燃眉之急。
到評獎那天,晚上兩點評獎還未出結果,林培新輾轉難眠,一直到夜裏兩點半,結果出來了:由福州閩劇團出演的《蘭花賦》,獲得中國戲曲節優秀劇目獎,及五個單項獎。“當時我激動地整個人都攤在床上,不會動了。”他笑道。
“這個獎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我們的一種肯定,讓我更加堅定地走這條路。”林培新説。他還進一步補充道:“我覺得,每個藝術領域的每個領導都應該對自己的團隊有擔當。”
正是這種擔當,讓福州閩劇團在林培新的帶領下,不斷發展壯大。
林培新劇照(供圖 林培新)
論閩劇:要能征服和感染觀眾 節奏要適應不同時代審美
從福州閩劇院退休後的林培新,除了日常在家中照顧孫女外,還時刻關注和思考著閩劇的發展。對於這門藝術,林培新有自己的見解和思考。
他認為,閩劇是福州的文化瑰寶,“它(閩劇)一直在傳達真善美的理念,批判不好的思想。同時,閩劇通過傳統的唱作念打,傳達了福州的精神和文化。”
談及閩劇的優勢和特色,他認為:不論是閩劇還是其他的劇種,所謂的亮點就是能不能征服和感染觀眾,戲劇演員如果把人物塑造好,把基本工運用好,這就是一個亮點。
他説,閩劇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吸納其他劇種的優點,並逐漸擁有自己的特色,這也是閩劇的亮點。“比如唱腔的輕重緩急,其中可以參考越劇,用的又是閩劇的曲牌,唱出了不一樣的閩劇特色”。
在閩劇人物的塑造上,林培新認為:越劇的小生是由女性來扮演,舉止也偏女性化,而在福州文化中,常會將這樣的男性稱為“奶油小生”,因此閩劇在塑造小生角色時,應該更加體現男性的英氣。
他舉了自己在《三搜幻化庵》中扮演的申元宰為例,“要把本劇種的唱做念打,和其他劇種能為我們所用的唱做念打結合起來。同時戲曲節奏也要適應不同時代觀眾的審美。”正是對該角色的完美詮釋,讓他在當時斬獲新加坡首屆中青年演員大賽大獎。
退休後的林培新,似乎“戲份”更多了。就在今年三月份,林培新剛剛指導徒弟們完成了《丁山哭靈》和《轅門斬子》兩部戲曲,並作為文化部名師授徒活動的閩劇代表,上報送審。
對此,林培新倒是喜笑顏開,“閩劇讓我一生都受益無限,我從來沒有後悔過選擇這項事業。”他滿心期待,“希望明年的中國戲曲節,我們福建的閩劇能取得更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