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分發“做勤儉節約的帶頭者,做文明家風的傳承者”倡議書
國際在線福建頻道消息:泉州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屆東亞文化之都,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作為一所背靠人文勝地、毗鄰千年古剎的百年老校,近期,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學開展的“小手護古城”活動正在進行,3000多位學生參與其中,感受泉州古城老街的韻味,守護歷史文脈,傳承泉州古城西街的美麗與深情。
守護古城,共創文明,助力古城文明建設
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學秉承“全面發展、全員發展、個性發展、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以“全人教育”為辦學主張,著力打造責任教育、藝術教育等辦學特色。
2017年3月,通政中心小學的中美“千校攜手”項目活動之一——“小手護古城”正式啟動,參與到由泉州市委文明辦、市古城辦、鯉城區文明委聯合發起,鯉城區委文明辦、區執法局、區文體新局、團區委等單位共同舉辦的“守護古城·共創文明”志願服務活動之中。每天,都有環保小分隊,沿著新老校區周邊的歷史名街老巷邊拾撿垃圾參與環境整治,邊了解古城的文化,用向上向善的行動扮美千年古城。
同時,學校還積極響應鯉城區委文明辦發出了《共享單車 共創文明》的號召,組織小手護古城小志願者們行動起來,用自己參與製作的單車騎行文明提示語牌呼籲市民文明使用共享單車,為美麗古城盡一份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學校倡導藝術的培養
此外,學校倡導同學們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做勤儉節約的帶頭者,做文明家風的傳承者,要做“四自”精神和“五好”少年的引領者在學校做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尊重他人、善於合作的“小夥伴”,在獨立面對生活時做胸懷寬闊、心理健康、勤奮自主、善於創新的“小主人”,在家做孝順父母、關心親人、勤儉節約、熱愛勞動的“小幫手”,在社會做熱愛祖國、文明禮貌、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的“小標兵”,在社會和公共場所做愛護公物、講究衛生、保護環境、遵守秩序的“古城小衛士”。
串點成線,寓教于樂 感受閩南文化魅力
“活”與“動”永遠是城市文化的最佳生存狀態——文化不應只“躺”在博物館和故紙堆裏,而應“活”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動”在新時代人們的潮流風尚裏。
民間的藝術文化是經時間長河沉澱下來的精髓。學校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充分利用社會教育力量,以課題為依託,課堂教學為主導,向兒童傳授閩南藝術文化:哼閩南童謠、唱南音,吹奏閩南歌謠,制花燈、簡易木偶,畫泉州十八景……開發以南音、梨園、木偶三大版塊為主的“南戲藝術”課程,課程按學生的不同學段設置相應的認知要求。
小學生表演閩南木偶戲
同時,開闢“閩南文化墻”——閩南戲曲、閩南音樂、閩南民間舞蹈、閩南民間工藝等知識以宣傳板報的形式,讓兒童了解家鄉多姿多彩、歷史悠久的本土文化藝術。這些活動讓閩南文化真正走入兒童學習中,滲透到兒童心裏,融入校園文化中,傳承和創新閩南文化。
丈量古城,深度體驗,探索古城生命力
古城研學
位於老城區的通政“一校兩區”,南區在通政巷,北區在裴巷,兩個校區僅有一街之隔。可以説,孩子們對校門口、家門口的西街再熟悉不過了。為此,學校以開門辦學的姿態,讓同學們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在行走的課堂中去開展學、思、遊相互促進的研學。以“動手做”“做中學”的探究形式,通過提出問題、尋求實證、交流表達、集體討論、記錄過程等,去珍惜和探究我們身邊的風景。
學校組織學生愛護公物、講究衛生、保護環境、做遵守秩序的“古城小衛士”
古城小導遊
長期以來,通政中心小學積極開展古城小導遊的培訓,並結合泉州古城的廉政文化,探索廉潔路線,開展參觀廉政文化線路的研學活動和解説培訓。學校吳芷曦同學在由中國文明網、中國未成年人網聯合開展的“中國文明旅遊魅力線路展播評選及第四屆中華小導遊優秀評選活動中, 榮獲“優秀中華小導遊”稱號。伍詩鈴同學榮獲“古城小導遊 文明禮儀小標兵”大賽一等獎。(供稿 文/圖 泉州市校園文化促進會 編輯 顏學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