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學生養路工 青春夢想在路上
東南網  2018-08-03 16:14:09

  【焦點圖】【移動版 輪播圖】【滾動新聞】大學生養路工 青春夢想在路上

  畢業于福建工程學院的沈亞偉,在狹窄涵洞裏清淤。福建日報記者 王毅 通訊員 尤惠藝 林勁峰 攝

  東南網8月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王毅 通訊員 尤惠藝 林勁峰 文/圖)

  大學生養路工,既吃得了“苦頭”——適應暴曬、風雨的工作環境,又幹得了“細活”——適應機械化、智慧化的發展方向。

  大學畢業後要做什麼?自身的職業選擇是怎樣的前景?這些問題,對於7月份剛走出大學校園的畢業生來説,也許會在腦海中繼續翻騰幾年。

  到今年7月,2016年底泉州市公路局招考的首批57名大學生養路工穿上橙色的工服已有一年半的時間。他們能否適應自己的工作?

  近日,在泉州市公路局養護路段最長的安溪縣公路分局,記者採訪了這些大學生養路工中的幾位。

  謝萬龍,1987年出生,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從第一天給行道樹刷白灰手被灼傷的新人,到通過選聘當上大格公路站站長,謝萬龍走到今天,是受到同為養路工的岳父的影響。

  “管理一個基層公路站,就像維護一個項目一樣,你要熟悉工作流程,懂得與比你年長的老工人溝通,還要協調公路周邊村莊群眾的關係,讓他們一起參與到道路的維護中來。”謝萬龍説。

  【焦點圖】【移動版 輪播圖】【滾動新聞】大學生養路工 青春夢想在路上

  謝萬龍(左)和工友們發動設備,為公路做養護填縫。福建日報記者 王毅 通訊員 尤惠藝 林勁峰 攝

  烈日下,謝萬龍與工友們一起揮動鐵鍬清理泥沙淤積的排水溝。在短短一年半的護路工作中,他遇到過被石灰灼傷、山體溜方,腳趾曾因工作受傷感染,瘸了近一個月……“養路與幹農活差不多,在熟悉的過程中需要付出一些小小的代價。而不同季節有不同的事要做,夏季氣溫高要防止路面開裂,暴雨要多注意路基安全……”謝萬龍已然在盤山公路上紮下根。

  隨著公路里程的增加,機械化、智慧化也成為新一代養路工人必須適應的發展方向。像謝萬龍這樣的年輕一代,不僅要適應“掃地王”、裝載機、鏟車等設備替代傳統的掃把、鋤頭等人工養護工具,還要學會應用新的技術對公路危險做出判斷和及時響應。

  在安溪公路分局路網中心的24小時監控室裏,畢業于集美大學的謝志源和畢業于福建工程學院的施瑋霖,正在電腦前統計相關數據。他們在一年半裏,共同研發出公路日常水毀統計軟體,在原有二維互動地圖基礎上加上了指揮功能,還設計出公路信息查詢系統和公路災情小程式等一系列數字化應用,讓一線養路工向路網中心報送路況信息更加便捷快速。

  這批大學生養路工,甘願比同齡人經受更多的暴曬和風雨。養路工的工作本身,也隨著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升級變化。年輕的優勢就是快速適應,並創造出新的解決方案,而所有對未來的期待,都來源於現實中的堅持與努力,新一代的養路工們應是有備而來。

  【焦點圖】【移動版 輪播圖】【滾動新聞】大學生養路工 青春夢想在路上

  謝志源(右)和施瑋霖在開發工作應用程式。福建日報記者 王毅 通訊員 尤惠藝 林勁峰 攝

  【焦點圖】【移動版 輪播圖】【滾動新聞】大學生養路工 青春夢想在路上

  謝萬龍(左)和岳父在一個班組工作。福建日報記者 王毅 通訊員 尤惠藝 林勁峰 攝

編輯:顏學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