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省追求全民健身 推進健身事業高品質發展
福建日報  2018-08-08 08:54:39

  原標題:推動福建全民健身事業高品質發展

  【大頭條】福建省追求全民健身 推進健身事業高品質發展

  為了鼓勵全民參與,今年省運會新增10個群眾項目,讓省運會成果惠及人民,讓群眾有更多的參與感、獲得感、成就感、榮譽感。圖為選手在省運會群眾項目龍舟比賽中奮勇爭先。

  【大頭條】福建省追求全民健身 推進健身事業高品質發展

  近年來,省體育局積極創新健身場地設施建設模式,持續加大公共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力度,完善“15分鐘健身圈”。圖為作為福建省全民健身的一個坐標,省奧體中心每到全民健身日就免費向市民開放。

  【大頭條】福建省追求全民健身 推進健身事業高品質發展

  省體育局在賽事活動供給中力爭實現量質齊飛,創新開展“全民健身百村行”活動,為全國農村體育探索了一條新路,在實現城鄉活動供給普惠均等的同時,也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

  【大頭條】福建省追求全民健身 推進健身事業高品質發展

  近年來,省體育局積極推進體育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改革,不斷探索體育社會組織發展途徑,進一步激發體育社會組織的活力。圖為省體育局把黨建工作融入日常的健身活動,加強體育社會組織的凝聚力。

  名詞解釋

  全民健身日

  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為了紀念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經國務院批准,從2009年起,每年8月 8日為“全民健身日”。

  全民健身日是指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全民健身條例》第十二條中規定的,應當在當日加強全民健身宣傳,積極組織和參與全民健身活動,組織開展免費健身指導服務,向公眾免費開放公共體育設施的活動日。具體時間為每年的8月8日,即是為了紀念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也是為 了倡導人民群眾更廣泛地參加體育健身運動。

  出實招、辦實事、促實效——

  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大群體”工作格局,打開發展新局面

  全民健身,這個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彙,早已不是單純的體育概念,而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民生話題。全民健身不僅關係到個人健康、家庭幸福,更關乎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來。

  從惠及萬家的群眾喜好到影響深遠的國家戰略,“運動使生活更美好”的全民健身已深入人心、蔚然成風。

  福建省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高品質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出實招、辦實事、促實效,這是新時期全方位推進全民健身工作的鮮明特色,當然,也只有實實在在的工作思路和開拓精神,才是人民群眾收穫更多健身便利的依託與保障

  對於福建省的全民健身事業來説,為了實現全面健身的高品質發展,創新協同聯動機制,建設多元主體共同治理的發展模式勢在必行。

  如果以一棵參天大樹來比喻“大群體”的工作格局,那麼政府主導是根基和主幹,部門協同是枝杈和藤蔓,全社會共同參與是繁茂的樹葉和鮮花。

  近年來,福建省不斷夯實“大群體”的根基和主幹,將全民健身事業納入各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全民健身事業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將全民健身工作納入各級政府年度工作報告,先後將全民健身運動會和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列入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形成了強有力的組織和政策保障。

  同時,各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日益密切,也讓“大群體”格局的枝杈和藤蔓生機勃勃。近年來,福建省成立了以省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34家省直單位和10地市(區)為成員單位的省全民健身工作領導小組,9個設區市也成立了市級全民健身領導小組,把全民健身工作進行分解,使各個政府部門明確分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不同角度投入全民健身事業。

  有了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的機制

  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從全民健身到全民健康,再到全面小康,這樣的邏輯鏈條支撐起了全民健身作為國家戰略的坐標體系,也讓全民健身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動力”。

  如今,放眼八閩大地,健身熱潮涌動——跑步陣營日益壯大,廣場舞方興未艾,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攀岩等運動備受青睞……不斷擴大的參與人群印證著全民健身的強大吸引力,如火如荼的健身行動記錄著健身融入生活的時代風貌。

  保障,全社會參與也變得枝繁葉茂。今年,省體育局將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進行改革,從直接委託改為公開招投標,安排資金400萬元,從省全民健身運動會中選取群眾參與度高、社會普及面廣、受眾人群多的10個項目,引入公開招投標機制,鼓勵社會參與,促進協會發展。

  經過近年來的探索實踐,福建省向體育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已經逐步從直接委託向公開招標,從幫社會組織發展向促社會組織發展轉變。

  健身,就個體而言就是一種漸成潮流的生活方式;全民健身,則無疑帶有在宏觀層面倡導、推動之意。倡導全社會健身意識的覺醒,推動為個體健身搭建寬廣平臺、提供多元服務,實際上就是開展全民健身工作的責任所繫,使命所在。

  省體育局負責人説:“新的歷史時期對於各級政府轉變職能和提供公共服務、加強社會建設和創新社會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成優先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都迫切需要‘大群體’格局下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作為支撐。”

  在未來的工作中,省體育局將持續加強構建“大群體”工作格局,強化政府公共體育服務職能,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組織,不斷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以此緩解人民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矛盾。

  抓市場、盤存量、優供給——

  千方百計擴大場地設施供給,增強發展支撐力

  充分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需要及早補齊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

  把健身融入日常生活,讓健身成為一種習慣,便利的健身設施是重要的前提條件。

  目前,福建省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0平方米。即便如此,健身場地設施不足是制約全民健身的瓶頸。

  省體育局負責人認為,破解瓶頸的方法首先是增量方面,把更多土地資源用到體育鍛鍊、全民健身上;第二是盤活存量,將一些利用率不高的大型體育場館、學校體育場館、廢舊廠房設施改造成全民健身的場地設施;第三是通過落實相關法律法規,增加體育場地設施。

  去年,福建省率先將中型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納入財政補助範圍,安排大中型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開放補助資金1600萬元,同時,將省級公共體育設施維修維護經費納入省級預算保障,安排財政專項資金460萬元。

  此外,積極創新健身場地設施建設模式,利用城市升級産生的“金角銀邊”,增加便民惠民的健身設施,每年將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列為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工作,並安排全省體育彩票銷售總額的1%作為專項資金用於多功能運動場、籠式足球場、室內健身房、門球場、健身步道建設,完善“15分鐘健身圈”。

  去年,省體育局出臺《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工作——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加強項目建設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完成120個多功能運動場、60個籠式足球場、50個室內健身房和30個門球場的建設任務,還舉辦了市縣兩級群體幹部參加的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培訓班。

  今年,省體育局還將聯合省住建廳等12個廳局,研製《福建省健身步道總體規劃》《福建省健身步道建設方案》,力爭到2020年,在全省每個縣(市、區)完成300公里左右健身步道建設。

  同時,繼續加快城鄉體育設施提檔升級,保質保量按時完成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此外,還將聯合有關部門推動在公園、綠地等區域增配體育設施,豐富公園的體育功能;鼓勵市縣區因地制宜建設體育主題公園和全民健身中心,並全部向群眾開放。

  增數量、提品質、有特色——

  賽事活動實現量質並舉,推動發展上臺階

  全民健身活動,理應將群眾的需求擺在首位,因地制宜,量體裁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獲得百姓的喜愛,才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6月23日,儘管天空飄著細雨,但是福州浦下河龍舟池依然熱鬧非凡。當天,福建省第十六屆運動會群眾比賽首個項目——龍舟的角逐在此間舉行。繼去年登上天津全運會的大舞臺之後,福建省的草根運動達人們再次成為省運會的“座上賓”。

  為最大限度鼓勵全民參與,突出群眾性,今年的省運會新增了10個群眾體育項目,其中包括羽毛球、乒乓球、氣排球、太極拳、健身氣功、橋牌、籠式足球、龍舟、柔力球和門球等。

  據省體育局負責人介紹,通過省運會增設群眾體育項目這一重大改革創新,充分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體育發展理念。

  在去年的天津全運會上,福建省共有246名運動員參加了17個大項、62個小項的決賽,共獲得6金、7銀、4銅,金牌數位居全國第9,獎牌數位居全國第8。而為了做好去年全運會群眾項目組隊工作,省體育局委託15個省級行業體育協會具體負責各項目選拔、組隊、參賽事宜,共舉辦選拔賽221場,其中省級選拔賽21場,參賽人數超過3000人。

  當融入了競技體育的舞臺,全民健身就有了自己的“塔尖”,這是創舉,也是方向。而有了“塔尖”的全民健身更需要一個厚重的“塔基”。

  近年來,省體育局積極打造以“全民健身運動會”為龍頭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動,開發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和不同行業特點的健身運動項目。

  統計數字顯示,全省去年共舉辦各類群眾性比賽活動3200多場,直接參與人數達160萬人次。而連續五年舉辦的全民健身運動會,直接參與人數更是超過1000萬人次。

  賽事活動的蓬勃開展也不斷擴大著全民健身的內涵和外延。從2015年開始,省體育局聯合省農業廳、省旅發委等部門,創新開展“全民健身百村行”活動,為全國農村體育探索了一條新路,在實現城鄉活動供給普惠均等的同時,也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

  在三年多的實踐裏,該系列活動已經成功舉辦了21站,吸引全省21個鄉鎮300余個行政村參與,參加活動的人數超過3萬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做法也得到了國家體育總局的高度肯定,並在今年的全國群眾體育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進行了經驗交流。

  體育活動的多元供給讓全民健身的理念不斷向上發芽、向下生根。目前,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佔總人口的39.3%,初步達到了周周有大型賽事活動、天天有小型賽事活動的目標,更好地發揮全民健身促進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作用。

  抓引導、強能力、多扶持 ——

  不斷激發健身組織活力,培育發展新動能

  從體制到觀念的全面鬆綁,是健身組織發展壯大的基礎,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相吻合,與社會管理向治理轉型相呼應

  近年來,省體育局將各類健身組織的觸角向城市社區和農村鄉鎮延伸,努力使每一名健身愛好者都能找到相應的健身組織。目前,全省共有縣級以上體育總會94個,街道鄉鎮級以上各類民間體育組織近3000個,城市社區普遍建有體育健身站點,全民健身站點達到平均每萬人近3個。

  同時,省體育局積極推進體育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改革,進一步激發體育社會組織的活力。

  截至去年底,省體育局主管的80個社會組織,共成立了43個黨支部,剩下沒有黨員的社會組織通過選派黨建指導員的方式,實現了黨的工作全覆蓋。同時,福建省目前已有19家試點體育協會完成脫鉤。

  有了黨建引領,有了脫鉤改革,福建省各級各類社會組織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健身活動,在推動全民健身工作中的聲音越來越響亮。去年,福建省體育社會組織積極參與舉辦全民健身賽事活動,達到1635場次,參加群眾達73.5萬人次,平均每4天就有一場活動。

  在社區和鄉村,省體育局著力構建“3+X”體育社會組織模式,即:體育總會、老年人體育協會、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特色體育協會或社團組織,逐步形成了以各級各單項體育協會、體育俱樂部、文體站、健身活動點、健身氣功站和社會體育指導員為支撐的省、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全民健身組織網絡體系。

  培育、扶持基層體育社會組織,更充分地發揮他們的作用,是體育部門在轉變政府職能過程中的發力點之一。

  近年來,福建省先後出臺了《福建省省屬體育社團開展全民健身活動補助辦法》《福建省體育産業專項資金體育競賽表演業項目資助扶持辦法》,並給予資金扶持。去年,福建省對114項活動賽事進行了補助,補助資金3190萬元。

  此外,省體育局也積極加強群眾身邊的健身指導,健全科學健身指導工作機制,開展國民體質監測,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目前,全省共有社會體育指導員7萬多名。正是這些活躍在社區、農村、公園的“領頭雁”,帶動全民健身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通過改革,將更好地發揮體育社會組織在提供公共服務、動員社會力量、滿足大眾需求、承接政府部門轉移職能等方面的職責,充分發揮其在開展全民健身、推進社會治理創新中的積極作用。”省體育局負責人説。

  原標題:推動福建全民健身事業高品質發展

  評論

  以更廣泛的全民健身助力全民健康

  保持身體健康的有效方式是什麼?近年來,人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正變得一致,那就是運動。

  隨著人們健康理念發生深刻變化,體育運動開始與經濟、社會、文化、外交等領域融合而發揮多重復合功效,“運動是良醫”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中國人正在變得更健康、更富有活力。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變化?根本原因在於中國體育特別是群眾體育近年來的深化改革和全面轉型。4年前,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産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標誌著全民健身成為國家戰略,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健康水準成為根本目標。兩年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意味著健康中國戰略成為中國今後一段時間內群眾體育工作的重要目標,健康中國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今,馬拉松賽在全國進入井噴期、朋友圈裏很多人從秀美食變成秀健身、廣場舞成為城鄉廣場裏常見的健身景象……統計顯示,如今福建省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佔總人口的39.3%。

  與全民健康領域呈現的火熱景象相對應的,是政府主導、多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群體”格局初步形成。隨著運動處方、校園足球等新事物不斷出現,體教結合、體醫結合、治未病這些此前出現在文件中的新名詞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全方位、全週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理念不斷深入人心。

  隨著政府有關健身休閒、體育旅遊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出臺,體育産業成為投資新熱點。體育産業的巨大活力促進了各級政府下更大決心,促進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和現存體育設施向公眾開放。數據顯示,目前,福建省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0平方米。

  健康中國、全民健康成為國家戰略助推公眾健康觀念革新,公眾觀念革新則推動全民健身事業的方興未艾。可以期待,全民健身這個健康的、共享的循環系統未來將釋放出越來越多新動能,為實現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追求,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作出新的貢獻。

  數説全民健身

  ●群眾身邊的體育健身組織不斷壯大,各級體育協會、體育社團、體育俱樂部、文體站、健身活動點、健身氣功站和社會體育指導員為支撐的全民健身網絡基本形成,全省街道鄉鎮級以上各類體育社會組織近3000個。

  ●群眾身邊的健身設施不斷改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連續五年列入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社會資本建設全民健身場地的積極性良性發展,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0平方米。

  ●去年投入體彩公益金7950萬元,新建120個多功能運動場、60個籠式足球場、50個室內健身房和30個門球場;爭取中央彩票公益金轉移支付地方支持全民健身項目8個,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逐步完善。

  ●群眾身邊的體育健身指導更加科學,社會體育指導員註冊人數達到7.4萬餘名。

  ●群眾身邊的體育健身活動豐富多彩,連續五年舉辦全省全民健身運動會,直接參與人數1000多萬人次,全省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比例達到39.3%。(撰文/沈體 鄭宣)

編輯:顏學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