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兩岸連心 青春同行
福州新聞網  2018-08-10 16:57:03

  原標題:兩岸連心 青春同行

  兩岸連心 青春同行

  台灣青年參訪福州零到壹創業小鎮。見習記者鄒家驊攝

  昨日,第六屆海峽青年節系列活動繼續在榕展開。參訪福州零到壹創業小鎮,參加大熊貓體驗營,共吟氣象詩詞,探討校園戲劇教育,交流原創音樂……兩岸青年歡聚一堂,共享經驗和心得,相互學習共同成長。

  參訪福州創業小鎮 實地感受惠臺政策

  昨日,一群來自台灣的大學生來到福州零到壹創業小鎮——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孵化中心,實地了解台灣青年在榕就業創業的情況。

  來自台灣文學研究所的趙佩嬿告訴記者:“在台灣就聽説大陸有很多惠臺政策,不知道具體實施效果如何,現在眼見為實了。我感受到園區的工作氛圍也很和諧,看到這麼多台灣企業在福州生根發芽,希望我今後也有機會來這裡工作。”

  “舉辦這次活動,希望能讓台灣青年實地感受國臺辦‘31條措施’和福建‘66條實施意見’,讓他們真正理解這些政策背後的具體措施,如創業啟動資金、高層次人才引進優惠資金等,吸引更多的台灣青年融入福州的建設發展。”海峽兩岸青年交流協會(台灣)相關負責人吳宇恩表示。

  此次參訪是第六屆海峽青年節集中活動之一——“聚焦福州·頭腦風暴”——31條背景下台灣青年共議加入福州發展際遇活動的一部分,也是今年新增的項目。

  兩岸連心 青春同行

  來自台灣的藝術團體表演歌舞。記者 張旭陽 攝

  兩岸青年教師探討戲劇教育

  第六屆海峽青年節·兩岸青年教師戲劇教育論壇,昨日上午在福州開幕。兩岸戲劇戲曲表演藝術家和教育專家,圍繞“中小學戲劇教學如何開展、如何進行課程銜接、如何做到普及教學”等話題,進行專題講座,探討校園戲劇教育的共性問題。

  “兩岸基於共同的文化元素和歷史傳承,在戲劇教育與創作中有許多值得交流和借鑒之處。”活動負責人、福州市中小學戲劇戲曲研究會會長金蕾表示,希望通過戲劇教育論壇,探索構建兩岸戲劇交流機制,協同推進中小學戲劇戲曲發展,將台灣豐富優質的教學經驗“引進來”,同時積極創建平臺“走出去”,拓展視野,提升水準。

  接下來,兩岸青年教師還將參加福州美育基地校特色展示、課例教學觀摩、藝術工作坊、嚴復翰墨館戲劇沙龍等活動,在校本教材編寫、專題教學研討、戲劇表演實踐等方面進行交流分享,並就戲劇教育在培養青少年道德情操、提高審美修養的育人效果展開探討。

  兩岸連心 青春同行

  兩岸大學生共做大熊貓食物。記者 鄭帥 攝

  共同為大熊貓做美食

  第六屆海峽青年節兩岸青年大熊貓體驗營昨日在海峽(福州)大熊貓研究交流中心開營,共有33名兩岸師生參加。

  兩岸青年組成四支隊伍,分別以四隻大熊貓的名字命名,體驗製作大熊貓的輔食——窩窩頭。在飼養員的幫助下,大家齊心協力將大米粉、玉米粉、雞蛋液等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製作成造型各異的窩窩頭。

  “這個大的熊貓造型窩窩頭是生活在福州的大熊貓雷雷,邊上兩個小的是它的女兒和孫女——生活在台北木柵動物園的圓圓和園仔,代表他們三代同堂。”來自台灣大學的許宸瑄和隊友一起介紹他們所製作窩窩頭的造型創意。

  除了為大熊貓製作窩窩頭,接下來的幾天裏,兩岸青年還將通過製作大熊貓豐容玩具、打掃大熊貓獸舍等體驗性、趣味性、專業性兼具的活動,與大熊貓親密接觸。

  海峽(福州)大熊貓研究交流中心主任陳玉村表示,中心將面向台灣青年提供五個飼養、研究的崗位,歡迎有興趣的台灣青年來創業、就業。

  兩岸連心 青春同行

  昨晚,兩岸大學生在“領袖營”互相交流。記者 池遠 攝

  吟誦中國詩詞共品傳統文化之美

  兩岸青年氣象詩詞大會昨日在海峽青年交流營地舉行,兩岸學子圍繞著時令、節氣等氣象內容,吟誦中國詩詞,共品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台灣師範大學的劉品誼告訴記者:“氣象詩詞大會,讓我們再次深切感受到了大陸、台灣文脈同根同源。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大會讓我們有機會重溫中國古典詩詞,非常美好!”

  交流原創音樂 共賞古箏琴韻

  昨日下午,海青節子活動之一——兩岸青年原創音樂交流季在福州大榕樹創意園啟幕。來自兩岸的3位導師分別以“肢體開發”“如何讓音樂起步來得更容易”“原創音樂現狀及與台灣音樂人交流的一些設想”為主題,從不同方面介紹了音樂創作的技巧和兩岸的音樂發展情況。3名來自台灣的樂手,也分享了創作心得。兩岸青年原創音樂交流季是本屆海青節新開的項目,除了講壇上的交流分享,兩岸青年今晚7時還將在海峽青年交流營地開唱,在音樂派對上用音符交流切磋。

  昨日下午,第六屆海峽青年節集中活動之箏樂藝術交流啟動儀式暨兩岸青年古箏音樂會在福州九日臺音樂廳舉行。30多名兩岸箏樂藝術青年傳承人同臺演繹,300多名古箏音樂愛好者現場感受古箏琴韻。(福州日報記者 謝星星 林晗 吳暉 任思言 見習記者 葉欣童 顏瀾萍 林瑞琪)

編輯:顏學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