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建築迷薛紀天:組“智囊團”一線獻智 守護福州老厝“不走過場”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8-08-16 18:06:53

【福建好故事 圖文】【滾動新聞】老建築迷薛紀天:組“智囊團”一線獻智  守護福州老厝“不走過場”

“福州老建築”團隊在福州倉山梁厝研究碑刻(攝影 程陽) 

  國際在線福建頻道消息(江麗峽):“在我看來,我們是合理舉措的倡導者。”説這句話時,薛紀天正坐在西湖畔大夢書屋的一個書房內,身後,是他七年多來收藏的六百多本文史書籍。而他口中的“我們”,正是他2011年成立的“福州老建築”團隊—— 一群志趣相投的“老建築迷”。薛紀天則是“福州老建築”團隊的組建人。

  “福州老建築”團隊由最初遊覽式地參觀老建築,再到成立開放性的公益網站“福州老建築百科”,後來又多次為保護老建築向有關部門建言獻策。七年多來,“福州老建築”團隊逐漸從一個“興趣群”,發展為在文物保護圈有一定的知名度與權威性的民間志願者團隊。

  團隊裏的成員年齡、職位各異,卻都有各自的專長,現在的“福州老建築”團隊,儼然是一支具有專業水準的保護福州老建築的“民間智囊團”。

  談及團隊的專業性,作為文保志願者、“福州老建築群”的群主、“福州老建築百科”的管理員薛紀天坦言:“我們要把‘走過場’的公眾參與,做成實際。”

【福建好故事 圖文】【滾動新聞】老建築迷薛紀天:組“智囊團”一線獻智  守護福州老厝“不走過場”

“福州老建築”團隊在福州倉山林浦研究石橋(攝影 程陽) 

 做記錄“城市記憶”的人,建立福州老建築資料庫

  “老建築背後承載著很多歷史和故事,是一個城市記憶的見證。”薛紀天説。而在他看來,“福州老建築”團隊就是一群記錄“城市記憶”的人。

  2011年2月,在那個社交APP方興未艾的年代,薛紀天建立了“福州老建築”QQ群。包括薛紀天在內的幾個對福州歷史、文化感興趣的年輕人組織網友,進行了“逛倉山老洋房”的同城活動。從小就生長在倉山的薛紀天,主動承擔起了帶隊的角色。那年,他正讀大三。

  有著多次演講經歷的薛紀天,回答問題時總能滔滔不絕,而當談起早年“逛倉山老洋房”的經歷時,他難得地放慢了語速,臉上洋溢著笑容。

  “我們十幾個網友約著,在福建師大斜對面的曉風書屋集合。”他依稀記得,當時他們制定了兩個路線方案:一個是往福師大校園裏參觀,另一個是從馬廠街-馬廠後街-對湖路-麥園路-樂群路一路走去,參觀沿路的老建築。每到一處老建築,薛紀天都會停下來,像個導遊般向大家介紹一番。一行人將拍攝的照片發到群裏,討論交流心得。

  “但是在遊覽的過程中發現,這些老建築的信息還是會有很多空白點,資料上記載內容與實地情況還是會有一些出入。”薛紀天説,遇到信息不足的老建築,他們便會嘗試詢問附近的原住民,或是查找地方誌,有些人甚至會在國外圖書館的數據庫中搜尋資料。

  為了更加系統地記錄和保存老建築的資料,同年,“福州老建築”團隊的成員、當時還是同濟大學景觀規劃設計專業博士生的林軼南提議——創建一個公開的、公益性的網站,於是,“福州老建築百科網”應運而生。

  網站力求專業化,因此,“福州老建築百科網”雖是由用戶産生內容,但是內容都會經過專家團隊的層層審核,並由管理員進行資料的實時更新。網頁上的詞條有按年代分類的,也有按文化遺産的類型、等級分類的。除此之外,網站還開設了“地圖上的福州老建築百科”功能,實現線上的位置查詢。

  對一些已經損毀的古建築,該網站也會特別列出其狀態。對於這一點,薛紀天這樣解釋:“一個老建築在現實的土地上消失了,但我們可以在網上建一個檔案,便於人們做研究。而且這些檔案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紀念。”

  最初對於資料和數據的嚴謹考究的態度,也一直影響著“福州老建築”團隊的發展。

【福建好故事 圖文】【滾動新聞】老建築迷薛紀天:組“智囊團”一線獻智  守護福州老厝“不走過場”

福州上下杭正在修繕中的古建築永德會館(攝影 江麗峽) 

 倡議保護古建築“不走過場”,用實際行動帶動更多人參與

  “福州老建築”團隊像是為分散各地的老建築迷們提供了一個聚集地,不斷有人加入其中,團隊中有教師、公務員、學生……“我們當中年齡最大的有70歲,最小的剛進群時才上小學五年級。”薛紀天自豪地介紹道。

  在團隊壯大的同時,“福州老建築”團隊的影響力也在逐漸變大,在福州歷次的文物保護事件中,幾乎都有他們的影子。

  2015年6月15日,《蒼霞歷史建築群保護規劃》開始向社會公眾徵求意見。“福州老建築”團隊協作完成了10條意見與建議,其內容涉及民間古廟的保留、適當恢復部分內河、合理控制路面高度、恢復部分鋪路石、保留建築上的古代刻字等方面。

  該建議隨後在澎湃新聞上公開發表,一時間引發社會公眾廣泛關注。

  薛紀天還透露,其實早在2014年,“福州老建築”團隊在實地走訪中發現蒼霞歷史建築群徵遷過程中有歷史建築正要被拆。團隊通過媒體等多種渠道呼籲,拆遷被叫停,險些被誤拆的歷史建築被保住了。

  薛紀天還認為,面對公眾參與,“福州老建築”團隊要落到實處地去做些事,要把“走過場”的公眾參與,做成實際。“你只有實際去做了,才能知道一個事情該如何更好地解決。”

  多年來,“福州老建築”團隊為諸如煙臺山歷史文化風貌區、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等多個地段的保護規劃提出意見和建議。在團隊的呼籲下,福州各區吸取教訓,陸續開始給文物挂文物牌、在徵遷地給保留建築挂保留牌,明確身份,避免誤拆。

  就這樣,“福州老建築”團隊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成民間保護福州古厝的重要力量,並不斷壯大。七年來,團隊的成員已由最初的十幾個人,發展到如今的上千人。

【福建好故事 圖文】【滾動新聞】老建築迷薛紀天:組“智囊團”一線獻智  守護福州老厝“不走過場”

薛紀天在一個線下分享會上(攝影 孫韜) 

  讓情懷“入世”追求實事求是,讓心態“出世”平和看待失敗

  不被氾濫的情感支配,而是基於現實情況,讓情懷“入世”,才能更加有效地解決問題。這也是“福州老建築”團隊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原因之一。

  但與“入世”的情懷不同的是,現在的薛紀天反倒有了“出世”的人生觀。和許多公益性的志願團隊一樣,他們提出的建議有時不會被重視。七年來,“福州老建築”團隊保護的案例中有成功也有失敗,可謂喜憂參半。

  “失敗的經歷也不少。”薛紀天説,諸如烏塔腳下被夷為平地的藍宅花廳,光祿坊安泰河玉山澗河沿被拆毀的文物登記點老佛殿,長樂區級文保單位營前新街被拆毀部分建築……

  但相較于早期的“憤青”狀態,薛紀天表示自己現在會更加平和地看待這些事。“不同的老建築,它們的保存狀態、即將面臨的處境都是不同的。”“福州老建築”團隊會優先關注近期面臨徵遷的舊屋區,看看其中是否存在有價值的老建築、這些老建築是否能夠得到保留;除此之外,一些有價值的老建築可能未被有關部門普查納入保留名單,他們也會在經過求證後,呼籲保留。“我們當然希望能夠原地保留老建築,在實在無法原地保留的情況下,才會建議異地遷建的方法。”他説。

  “福州老建築”團隊的成立源於大家對福州老厝的熱愛,這些成員很多並非專業從事古建築保護工作,卻不同程度參與到保護工作中去。之所以能堅持下來,薛紀天認為是這些年來大家心中萌發的責任感和成就感一直牽引著大家。“有時候也覺得挺累的,有些力不從心。”他嘆氣道,“但我們依然會盡力而為。”

  薛紀天説:“我們是理性的一群人,不是破壞者,而是這個城市的建設者。”在他看來,城市需要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努力讓更多人認識到城市中哪些東西是有價值的、是應該得到保護的。

  “還是要去呼籲的,你不呼籲沒有人會在意。”薛紀天看著書架上的六百多本文史書籍,若有所思。

  採訪結束後的幾天,薛紀天在朋友圈裏轉發了一條標題為《“三街一坊”,連江打造最具人文的溫麻歷史街區》的文章,並評論道:“從準備進行徵遷(拆除)到認定要保留的建築、做歷史街區。給連江點讚。”文章所説的街區內有二十多座明清建築,從面臨拆除轉為保留修繕,這些建築的命運因為“福州老建築”團隊的呼籲獲得了轉機。

【福建好故事 圖文】【滾動新聞】老建築迷薛紀天:組“智囊團”一線獻智  守護福州老厝“不走過場”

薛紀天在他的文史書房裏(攝影 江麗峽) 

編輯:顏學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