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賜堅展示糊紙手工藝品。
8月26日下午,集美區前場村的陳賜勇和陳賜堅兄弟接到一單生意,他們感到欣慰,因為連續三個月來,他們接到的單都非常少。他們家傳四代的糊紙技藝,如今訂單漸少,還面臨失傳的危機。
前場陳氏傳統糊紙技藝是集美區非物質文化遺産,陳賜勇和陳賜堅兄弟倆糊紙四十年了,除了子女外,沒有招收到一個徒弟。
文/圖 記者 陳滿意 通訊員 崔穎 林小芬
傳承
第四代傳人以糊紙為生,住房和工具都是祖上留下來的
陳賜勇和陳賜堅一家是糊紙世家,糊紙技藝從清朝至今代代相傳,已經延續了四代人。陳賜勇和陳賜堅在堆滿紙片的房子裏完成作品,再送到各個買主手中。兄弟倆用心血與執著,傳承著糊紙技藝。
陳賜勇和陳賜堅兄弟從事糊紙工藝已有四十年,兩人從小就跟著祖父、父親學習糊紙技藝。陳賜勇説,清朝末年,曾祖父陳未是遠近聞名的糊紙師傅,人稱“糊紙未”,他從三社搬遷到前場,當時前場是一個繁華的碼頭。
祖父陳水加傳承了曾祖父的這門手藝。陳水加的四個兒子中,只有大兒子陳榮標學會了這項家傳技藝。陳榮標是陳賜勇和陳賜堅的父親。兄弟倆現在住的房子是祖父留傳下來的,甚至現在使用的刻花工具,也是從清朝傳到現在。他們以糊紙為生,專精這門技藝,除了糊紙沒有做其他工作。
匠心
提前十天儲備各種材料,有時要自己配顏料設計造型
糊紙手工藝品有為喪事、喜事準備的,也有拿到廟裏用的。有的糊紙手工藝品,一天只能做一個,要從早上7點多做到晚上12點才能完成。製作前要備料,大約提前十天儲備材料。糊紙的材料有很多種,但在市場上不容易買到,其中一些連網購也買不到,所以兄弟二人平時看到一些紙比較好,都會直接買下來。甚至出門旅遊時看到合適的紙張也要買。陳賜堅説,常用的紙有十多種,花邊紙、蠟光紙、毛邊紙、報紙……
他們常用的是報紙。陳賜勇説,做面具時,用報紙一層層貼上去,要貼十多層才能把鼻子、眼睛等部位突出表現出來,該薄的部位要薄,該厚的要厚。貼好的面具,打磨完了拿到太陽底下曬,變硬了才算定型,之後還要上塗料。
以面具為例,做好以後涂上漆再貼上紙,最後還要將很多細節畫出來。有的部位必須貼紙,不能直接畫,畫上去的沒有貼紙那麼精緻。上色可以用廣告顏料,有時沒有廣告顏料,他們就自己去配顏料。有的模板是他們動手捏或畫,需要自己設計造型,跟雕塑差不多,要腦子裏有想法後再去做,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耐心
有的作品很複雜
需要一二十天才能完成
陳氏兄弟有個專門的工作室,是一處老房子,有時活太多忙不過來,家中的孩子會過來幫忙。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不一樣,要做的東西也不一樣。簡單的燈籠平均一天能做五六個,大致程式是綁架子、粘紙、染色等。他們做過最大的燈籠,直徑將近1.2米,工作量大,對技術和耐心都有很高的要求。
有些複雜的作品需要一二十天才能完成。最近,陳氏兄弟完成了一件高約1.5米的作品,做之前,這件作品沒有對照圖,沒有模型,全靠他們自己想像來描繪創作。兩人一起忙了十多天,用了不下二十種紙。“做這些靠的是經驗,現在廈門能做這個的,不多了。”陳賜勇説,除了廈門的客戶外,漳州一帶的客戶也經常找上門來。
陳賜堅説:“原本曾祖父做糊紙的時候,這一帶也是只有我們這一家在做。只要別人有需求,我們都會繼續做。”
期望
招收徒弟
把糊紙這項技藝傳承下去
糊紙手工藝品要用竹架支撐,竹子的材質相當講究。陳氏兄弟介紹,三年以上的竹子才能用,因為這樣的竹子比較硬且能彎曲,十年以上的竹子太老,彎折時容易斷。竹子還要挑竹節不突出的,這樣粘紙才能平滑,否則粘出來凹凸不平的,影響質感和美觀。
對於糊紙這門家傳技藝,陳家原本是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但目前尋找傳承人是更為緊迫和重要的事。“現在除了子女懂一些,沒有別人來學。”陳賜堅説,“有時一個月有十幾單,有時沒有,收入不穩定。”
陳賜勇和陳賜堅忙不過來的時候,子女們會來幫忙。在陳氏兄弟看來,這是子女們學習和鍛鍊的好機會,但子女們並沒有以此為業。由於收入不穩定,陳氏兄弟説,四十年來沒有招收到徒弟,但他們還是希望能得到社會的關注,希望有人來學糊紙技藝,把糊紙技藝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