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福建:牢牢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在食品安全這個關係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特殊考場上,福建不斷改革探索,連續多年交出過硬的成績單——
2017年,全省全年共安排食品抽檢監測20.25萬批次,達到每千人5.17批次;食品抽檢合格率高於全國97.6%的平均水準。全省主要農産品品質安全總體合格率為98.6%,高出全國平均水準0.9個百分點。産地水産品品質安全抽查合格率99.1%,連續11年保持在97%以上。
時光回溯。新世紀之初,福建人的餐桌和全國一樣面臨著新困擾:食品供給雖無數量之憂,但存安全之虞。一些水源和耕地受到污染;一些農副産品中有害殘留物超標嚴重;畜禽養殖和食品加工過程中一些企業使用過多抗生素或違禁使用添加劑、激素等,食品中有害殘留物增加;食品加工、運輸、儲存等環節的設備落後,缺乏有效的檢測手段,食品後續污染問題日益突出……餐桌污染事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不能不治!
2001年,時任福建省長習近平在全國率先提出並親力親為抓好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建立全程監管體系,守護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打響了全國治理餐桌污染的第一戰。
一諾千金,一諾傾情。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將“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深化改革,持續推進。
制度創新 持之以恒
改革,重在制度創新,建設食品放心工程亦如是。
2001年,時任省長習近平提出,目前我省涉及食品污染的商品種類繁多,治理工作涉及的部門多,要採取綜合性措施從源頭上根治。
“‘治理’二字,更加體現系統性、整體性和協調性,要有完善的綜合協調機制和治理體系與之相配套。”原省經貿委副主任、省食安辦主任鐘安平説,10多年前就能提出明確綜合治理的路徑和機制,殊為不易。
當年,省政府即建立由23個部門組成的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聯席會議,2005年,改設省食品安全委員會,市縣層面亦成立相應機構,由各級政府領導挂帥。不論是各級聯席會議還是食安委,都將辦公室設在擁有經濟綜合管理職能的經貿部門。
十八屆三中全會後,福建順時應勢,對食品安全監管體製作出調整,組建新的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並將省級綜合協調機構省食安辦改挂靠在綜合性更強的省政府辦公廳。這樣的機制,有效整合了行政管理資源,奠定了部門協作治理的制度基礎。由此,福建基本形成涵蓋生産加工、市場流通、標準認證、品質檢測、法治保障、組織實施、社會監督、健康消費八大體系,無縫銜接的食品安全全方位監管治理體系。
2014年,《福建省建設“食品放心工程”三年行動方案(2014—2016年)》出臺,將八大體系延伸為十大體系,即食品生産加工體系和食品安全市場流通體系、監管體系、標準認證體系、風險防控體系、應急處置體系、信用體系、宣傳教育體系、社會共治體系和信息體系,建設食品放心工程的內涵進一步充實。
2017年,《福建省食品安全條例》實施,將食用農産品生産基地、食品冷鏈物流、食用農産品集中交易市場、餐飲配送、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入網食品經營者等食品新業態,以及數量巨大的食品生産小作坊、食品小攤販、小餐飲,學校、託管機構、養老機構、醫療機構、建築工地、機關及企事業單位食堂,農村集體聚餐等食品監管新難題列為重要內容,進行具體規範,明確各方責任,規定處罰條款。此外,還在引導公眾參與、發揮社會團體作用、促進社會共治等方面,制定了具體的措施和創新的制度。我省食品安全監管領域、食品安全監管措施和食品安全責任實現了全面覆蓋。
經過17年探索實踐,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的體制機制不斷建立健全,帶來治理工作的大步突破——
全部由財政撥款檢測産銷環節瘦肉精,全省縣城以上城區和主要城鎮全面實現生豬和牛羊定點屠宰;
開展農産品品質安全整治行動,以蔬菜、水果、茶葉、稻穀等主産區環境污染狀況普查作基礎,指導和管理農民用藥;
在農産品批發市場、主要農貿市場和大中型生鮮超市建立農産品農藥殘留和甲醛速測點;
將飲用水納入食品安全管理範疇,在全國最早完成水源保護區建設;
開展並成功推行農改超,讓生鮮食品進超市,來源可追溯……
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監管體系建設,讓各部門真正形成合力。
齊抓共管 全民共治
近年來,食品放心工程建設的成效得益於部門協作,更得益於全社會齊抓共管局面的形成。
行業協會等多元主體,推動了行業安全自律能力不斷提升——
2006年以來,長樂76家養鰻場聯合成立鰻魚協會服務中心,對鰻藥實行統一採購、統一管理、統一配送和統一使用,引導養鰻場正確用藥、適量用藥,既把養鰻的用藥支出降低一半,又提高鰻魚品質,市場上供不應求,成功開拓了韓國、歐美等出口市場。
作為全省首個食品流通領域的行業協會,石獅市食品流通協會建立崗前培訓、誠信示範、消費警示、主動召回、信息聯絡等五項自律制度,同時組成督查組,建立“索票索證、進貨臺賬”制度。
網絡技術成為我省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幫手——
2017年初開始,我省積極推進餐飲服務單位明廚亮灶、“互聯網+”升級版,各地紛紛創建學校食堂網絡直播明廚亮灶。目前,漳州已在全市創建220家幼兒園食堂網絡視頻直播明廚亮灶示範單位,並列入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
幼兒園操作間和備餐間均裝有實時互聯網監控攝像頭,家長們只要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就可以觀看孩子所在幼兒園食堂廚房加工區和備餐區的網絡視頻直播情況。
群眾也成為餐桌污染共治體系中的重要力量——
2017年9月,福州大學銅盤校區膳食共治委員會成立,5名大二學生經投票選舉走馬上任。“食堂的蔬菜洗得幹不乾淨?荔枝肉裏是不是加了色素?”委員會主任、福州大學2016級會計一班的紀春析説,如果發現學校食堂或者小賣部有任何異常,可以按照市場監督局的26個要點一一評定,如果存在問題,市場監督局會對其進行處罰,處罰三次,經營者就會被取消經營資格。接下來,這種模式將推廣到企業食堂、機關食堂,再從食堂推廣到社會上的餐飲店,讓更多人為食品安全站崗放哨。
據不完全統計,僅衛生、質監、食藥監三部門在全省聘請的鄉鎮、街道基層兼職協管員就有約7000人。出臺違法行為舉報獎勵辦法,行政處罰案件信息公開率達100%。2017年,我省創建100家明廚亮灶省級示範單位、2條省級食品安全示範街。
追溯管理 全程覆蓋
近日,家住福州市倉山區花溪路的陳阿姨和往常一樣,到永輝超市公園道店買菜。現在,她養成一個習慣,買菜前,先抬頭望一眼蔬菜貨架上的公示牌。
“只要公示牌上對應的農殘檢測試紙是深藍色,就説明菜上沒有農藥殘留,家人吃著安心。”陳阿姨説。
農改超,直接催生永輝建立起全國最早的農超對接模式,實行生鮮産品基地直接採購。“基地直採,超市有嚴格的生産標準,能夠從源頭上控制産品品質。同時,降低了流通環節造成食品二次污染的可能性。”永輝超市副總裁翁海輝説,永輝還建立了生鮮産品的快速抽檢機制,每天固定抽檢16種蔬菜、16種水果和11種水産品。
從農田到餐桌,如何實現全過程衛生品質控制?農産品追溯體系建設勢在必行。
早在2007年,福建率先開展肉品可追溯體系建設;2011年啟動福建省農産品品質安全追溯監管信息平臺建設;2017年9月進一步推進食品安全一品一碼全過程追溯體系建設。目前,全省76個涉農縣(市、區)全部接入追溯平臺,3700多家生産主體納入數據庫管理,實現農産品品質安全信息即時上傳、遠程可溯。
大數據推動農業智慧化。2017年,福建優先選擇茶葉、蔬果、食用菌、畜禽等特色産業,在全國率先開展省級現代農業智慧園建設,推動全省農業生産智慧化;2018年,福建還將實施“農業雲131”信息工程,即構建一個福建農業大數據資源中心,完善農業生産、經營和品質安全三個服務系統,建立一個服務全省“三農”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2018年底前,全省範圍內將基本建立起覆蓋種植養殖、生産加工、終端銷售、檢驗檢測、政府監管、企業管理、公眾查詢等全鏈條的追溯管理體系,追溯範圍包括群眾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糧食和畜禽産品及其製品、蔬菜、水果、水産品、豆製品、乳品、食用油、食鹽以及其他地方特色食品,追溯主體貫穿“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生命週期。
實際上,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農業生産要素品質提升,為源頭安全提供了更多保障。過去5年,我省加快發展品牌農業、生態農業、數字農業,建成高效設施農業196萬畝,7大優勢特色産業已有5個産值超千億元。
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帶動,提高生産加工規模化、組織化、規範化水準,為食品安全再上一道安全鎖。“牛奶要安全,現代化和標準化的牧場管控是基礎。”長富乳品公司董事長蔡永康説,長富牧場內,每一頭牛都有獨立編號,建有詳細的健康、生産檔案;在飼料管理上,長富改抽檢為每批必檢,確保飼料安全。“沒有品質安全的生産,就是敗家子行為。”紫山集團董事長洪長水説,紫山嚴格實行品質安全一票否決制,原輔材料及最終産品都要經品管部檢驗確認,不合格的不準進廠、出廠。
治理餐桌污染,是一場實實在在的“民生戰役”。一任接著一任幹,十多年來,福建食品安全工作形勢不斷向好,沒有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牢記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福建一直在路上。(張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