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皞抱琴。
“松風”古琴。
福州新聞網12月26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翁宇民)在武俠江湖中,有許多名門大派。但你可能不知道,在我們身邊也有一個古琴“江湖”。兩百多年來,它的傳承脈絡清晰,“宗師”、“名流”輩出,還曾有名曲傳播海外。在當代,甚至金庸先生也曾與之有過交集。
2018年末,閩派古琴(福州)被列入市級非遺項目,再次引發人們關注。
昨日,記者採訪了福州閩派古琴傳承人李皞(福州市古琴研究會會長、閩江學院副教授、“與古齋”琴谷書院院長、閩江琴社社長)。聽他講述閩派古琴(福州)這項新非遺的古今軼事。
“閩派”曾是清代古琴
九大門派之一
閩派古琴(福州)“申遺”的背景是什麼?李皞介紹説,清代時中國已經發展形成了九大琴派,分別為虞山派、廣陵派、金陵派、浙派、閩派、九嶷派、諸城(梅庵)派、泛川派、嶺南派。其中,閩派古琴主要風格以指法細膩、瀟灑脫俗、疾緩有度見長,發展豐富了中國古琴歷史內涵,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廣東嶺南師範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原院長魏新民教授,在來榕調研看到相關文獻資料、琴譜後,驚嘆道:“沒有想到福州閩派古琴是從天水伏羲制琴,到《詩經》鼓琴鼓瑟,到唐宋遺音,道琴琴修體系(宋程朱理學、道學),傳到清、民國至今,是從制琴、彈奏、到琴歌吟唱、道琴保存最完整的中國傳統音樂活化石!”
謝章鋌撫琴圖。
何振岱撫琴圖。
閩派古琴的歷代“宗師”
福州閩派古琴祖師為許賡皞。許賡皞(1800年~1845年),十余歲即嫻音律,工鼓琴,善度曲。他于道光十八年(1818年)發起並成立福建省第一個梅崖詞社,開展詩詞與古琴的教學。令人遺憾的是,許氏英年早逝。此後許賡皞的好友謝章鋌接過了詞社的大旗。
1887年,謝章鋌受聘福州西湖書院致用堂(後改致用書院)山長,長達16年,並建賭棋山莊,培養了眾多門生,如陳寶琛、陳書、陳衍、何振岱等,皆出其門下。
李皞説,福州閩派古琴第三代傳承人為何振岱。民國時有“北有楊時百,南有何振岱”説法,描述的就是齊名的兩位南北古琴宗師。
而在何振岱之後,薛念娟、王德愔、王真等民國“福州八才女”“十姐妹”傳承了福州的閩派古琴。至近現代,陳炳錚向“福州八才女”“十姐妹”們學習、傳承琴藝、吟誦,成為福州閩派古琴第五代傳承人。
曾有琴曲記述
林則徐及虎門銷煙
1995年,李皞向陳炳錚先生、閩派古琴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長林先生學習,開始尋找並向民間閩派古琴真正傳人學習,傳承福州閩派古琴。
李皞告訴記者,福州閩派古琴在兩百多年傳承當中,還曾與歷史共振,發出震人心魄的金石之聲。
上文提到的謝章鋌,他不僅是許賡皞摯友,也與林則徐交好。福州閩派古琴曲《風雲會》就是記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這支琴曲抒發了福州閩派琴人憂國憂民的胸懷,並被流傳到海外。
但福州閩派古琴傳脈,竟然也像當時的國家和自己的命運一樣,顛沛流離。新中國成立初期,閩派古琴傳人僅存3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周恩來總理訪問日本,竟然聽到了失傳已久的古琴曲《風雲會》,他聽説琴曲來自中國,便著手調查,才知道是福州閩派古琴的名曲。閩派琴曲《風雲會》正是林則徐“青山不墨韆鞦畫,綠水無弦萬古琴”的文人情懷和“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家國擔當的真實寫照。
和金庸先生的一個交集
閩派古琴雖然曾有輝煌,但閩派古琴在福州卻一度險些失傳。
李皞説,這是因為閩派古琴是道禪琴體系,以琴道傳承為主,很像金庸小説中的逍遙派,福州閩派古琴技藝與“逍遙派”中的“小無相功”非常相似,“小無相功”以強大的心法內功傳承支撐武功招式,福州閩派古琴也一樣,需要師傅“口傳心授”世代相傳的心法作為內功,而琴譜和技藝就如武功招式,如果沒有這個心法做內功,則將不是福州閩派古琴了。
“所以我的師傅,師祖他們都是在家彈琴修身養性。福州閩派古琴是‘文人琴’,他們不以授琴為業,和小説中的‘逍遙子’一樣,傳弟子非常少。這個和省外其他琴派有本質的區別,所以導致傳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不過,現在福州閩派古琴在校園已有了兩個傳承基地,一個位於閩江學院,一個位於鼓樓區第二中心小學。
不僅如此,2013年1月份,李皞曾將閩派古琴在福州的歷史與傳承情況向他的“武俠迷”導師金庸先生彙報。李皞向金庸先生講述自己正用古琴的傳承方式來傳承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沒想到金庸先生非常鼓勵李皞,還欣然提筆寫了“琴谷書院”四字,贈與李皞,令李皞感念不已。
閩派古琴(福州)民間傳承了兩百多年,歷經六七代人。此次列入市級“非遺”,李皞認為這不僅是對幾代福州閩派琴人努力與傳承的一紙肯定,而且有益於引入強大的政府力量,幫助這一本土“門派”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