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廈門啟動第三次國土調查工作 摸清家底扮靚生態花園之城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有利於全面摸清我市自然資源基礎家底,為我市行使國土空間規劃管控和生態保護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圖為海灣公園一帶景觀。
(本報記者張奇輝航拍器攝)
2018年12月17日,省三調辦質檢組來我市檢查三調工作進展。
工作人員進行內業處理。
我市全面啟動第三次國土調查工作。圖為工作人員實地測量核查。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袁舒琪 本版圖/市國土房産局提供(除署名外)國土是生産之要、生存之本、生態之源、自然之基。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後的一次重大國情國力調查。記者從市國土房産局獲悉,我市已全面啟動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以支撐自然資源管理的新視角,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站位,對全市土地利用現狀和土地資源變化情況進行調查,全面更新、細化和完善全市土地利用基礎數據,進一步落實完善土地調查、監測和統計制度,實現成果信息化管理與共享。值得一提的是,翔安區被全國三調辦列為先行開展的縣級(市、區)單位,並在全省率先基本完成先行調查工作,探索出“可操作、可借鑒、可複製”先行工作經驗。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有利於全面摸清我市自然資源基礎家底,掌握真實、準確、可靠的土地利用現狀數據,為我市行使國土空間規劃管控和生態保護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同時它也是編制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宏觀調控、推進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是支撐我市建設高素質創新創業之城、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保障。
那麼,三調工作具體如何實施?我市的進展又如何?今日本報為您做一次介紹。
調查什麼?
“土地”變“國土” 調查覆蓋面更廣
我市增加城市地理國情監測新內容,率先探索“1+X”自然資源調查體系
據介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開展了兩次全國土地調查。第一次歷時12年,基本摸清了城鄉土地權屬、面積和分佈等情況,結束了我國長期以來土地資源家底不清、數據不實、權屬不清的歷史,為我國土地管理事業的起步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第二次歷時3年,全面查清了全國土地利用狀況,掌握了各類土地資源家底,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土地利用基礎數據庫,構建了國土資源“一張圖”和綜合監管平臺,大大提升了國土資源管理信息化水準。
為適應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管理新要求,“第三次土地調查”已調整為“第三次國土調查”,未來將逐步向開展自然資源調查過渡,這也意味著調查內容有了變化,覆蓋面更廣。
市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市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內容,包括在全市範圍內利用遙感、測繪、地理信息、互聯網等技術,統籌利用現有資料,以正射影像圖為基礎,實地調查土地的地類、面積和權屬,全面掌握全市耕地、種植園、林地、草地、濕地、商業服務業、工礦、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交通運輸、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等地類分佈及利用狀況。其中,將細化耕地調查,全面掌握耕地數量、品質、分佈和構成;將開展低效閒置土地調查,全面摸清城鎮及開發區範圍內的土地利用狀況。同步推進相關自然資源專業調查,整合相關自然資源專業信息。
為了令調查結果能在多領域實現共享,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在此次三調工作中,我市還將著力建設集影像、地類、範圍、面積、權屬和相關自然資源信息為一體的國土調查數據庫,完善各級互聯共享的網絡化管理系統,並健全國土及森林、草原、水、濕地等自然資源變化信息的調查、統計和全天候、全覆蓋遙感監測與快速更新機制。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嚴格落實自然資源部的要求之外,我市還力求“錦上添花”,在調查中增加城市地理國情監測新內容,是2018年國家機構改革後首先探索“1+X”自然資源調查體系的城市。
如何利用?
國土資源管理 提升精準化水準
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利於生態文明建設,將給百姓民生帶來益處
“開展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對貫徹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提升國土資源管理精準化水準、支撐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均具有重要意義。”市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指出,國土調查與人口普查、經濟普查等一樣,是國家法定的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是查實查清土地資源的重要手段。
三調工作看似離老百姓生活很遠,但實際上將會給百姓民生帶來很多變化和益處。記者了解到,首先是耕地保護將更加有力。此次國土調查將全面掌握全市耕地的數量、品質、分佈和構成,對永久基本農田實行“落地塊、明責任、建表冊、入圖庫”全面調查,為實施耕地品質提升、土地整治,建設高標準農田,合理安排生態退耕和輪作休耕等耕地保護措施提供基礎數據。其次,將有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此次國土調查將全面掌握耕地、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各類自然資源狀況,這將會有利於我市生態文明建設,保護農村生態環境,促進鄉村振興。
此外,在這次三調工作中,將對城市、建制鎮、村莊內的土地利用現狀開展細化調查,為産業規劃發展提供基礎資料;結合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成果,對農村宅基地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情況全面摸底,有利於促進宅基地及集體建設用地高效管理和合理使用。
進展如何?
全市“一盤棋” 謀劃在前行動在先
在全省率先組建成立三調臨時工作組,目前我市已統一組織招投標,已完成三調作業隊伍的落實
據了解,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自2017年10月開始部署實施,2018年8月調整為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以2019年12月31日為標準時點,預計2020年完成調查成果匯總、驗收及發佈——盯緊這一目標時間點,我市三調工作正按計劃有序進行。
謀劃在前行動在前。今年3月中旬,市國土房産局就已先行成立三調臨時工作組,開展前期的相關籌備工作。為了加強對三調工作的領導,我市還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長為組長,國土、發改、財政、規劃、海洋、市政園林、水利、統計等12個部門分管領導為成員的三調工作領導小組,並將市三調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三調辦”)設于市國土房産局。三調辦設置前期組、綜合協調組、農村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組等9個工作組,形成了一個專業對口、分工明確、運作有序的工作體系。依據《全國第三次土地調查實施方案》和《福建省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實施方案》,市三調辦結合新形勢下自然資源部對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定位提升,綜合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統一登記的客觀需要和廈門實際,擬定了《廈門市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實施方案》,並已印發各區三調辦、各成員單位對照執行。
根據最新進展,目前我市已統一組織招投標,在全省各地市中率先完成三調作業隊伍的落實。截至目前各作業隊伍已緊鑼密鼓地開展內外業調查,12月17日至21日省三調辦質檢組在廈對我市三調過程品質進行抽查檢查,總體情況良好。按計劃,我市將於2019年1月底完成廈門市域1700平方公里國土範圍內的農村、城鎮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耕地、批而未建等專項用地調查等全部調查任務。
市三調辦還開展廣泛宣傳,營造三調良好氛圍,製作國土調查公益宣傳片,在城市樓宇、地鐵等平臺刊播20余萬次;定制主題宣傳材料,入村入戶,向相關企業、市民宣講三調工作。
廈門亮點
組織和經費保障到位
整體部署提高效率
領導高度重視,是我市三調工作開局良好的重要保障,三調工作一啟動,我市即迅速組建成立三調工作領導小組和領導小組辦公室,各部門各單位工作職責分工明晰,高效運轉。8月份,我市三調工作經費就已獲批,由市財政局統一支出全市三調經費。我市三調工作全市“一盤棋”,各區三調作業隊伍招投標工作及後續調查由全市統籌,統一部署統一實施,統一解決調查中遇到的難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調查進度。
多部門配合協調高效
協同合作形成合力
12個三調小組成員部門全力支持積極配合我市的三調工作,建立部門協同會商機制,協調解決有關問題。三調辦內部建立組長負責制和溝通反饋機制,9個工作組全面進入工作狀態,根據職責分工部署開展相關工作,將工作要求和決定層層傳導到位,及時反饋問題及時研究解決問題,明確操作實施標準,為全市三調工作全面鋪開和高效推進提供強有力的業務、技術支撐和協調服務保障。
先行先試突出重點
翔安提供寶貴經驗
翔安區被全國三調辦列為先行開展的一批縣級(市、區),于全省率先完成先行調查工作,積累了先進的經驗和做法,發揮標杆示範作用,為全市乃至全省三調工作提供寶貴經驗。市國土房産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翔安先行調查中科學合理確定招標方式,倒排進度,建立情況通報機制,密切跟蹤推動工作進展,並統一問題認定,以確保工作成果準確性。
歷史沿革
廈門島土地詳查成果驗收。
第一次土地調查
1988年初,廈門市土地利用現狀調查領導小組成立,根據《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技術規程》和相關文件,從1988年2月開始,對全市土地利用現狀進行調查,至1993年2月完成。這是廈門市第一次以查清鄉級行政區以上的土地資源數量、分佈和使用情況為主的綜合性調查。其主要任務是查清土地資源的八大類型、數量和利用現狀,併為各級政府部門在制定經濟發展計劃、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吸引外資等方面提供準確的基礎資料。調查採用1:10000比例尺地圖作為工作底圖,通過外業調繪、內業轉繪、面積量算、統計匯總等一系列科學手段,查清全市各類土地面積。
2009年10月27日,廈門市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農村調查成果通過省土地調查辦驗收。
第二次土地調查
自2007年7月1日起,廈門市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並以2009年12月31日為標準時點匯總二次調查數據。二次調查首次採用統一的土地利用分類國家標準,首次採取政府統一組織、地方實地調查、國家掌控品質的組織模式,首次利用覆蓋全市遙感影像的調查底圖,全面查清了廈門市土地利用狀況,掌握了各類土地資源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