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莆田荔城區西天尾鎮北大村:荔林水鄉變美記
東南網  2018-12-27 14:49:17

  東南網12月27日訊(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林愛玲 通訊員 朱崇飛)寒冬傍晚,荔城區西天尾鎮北大村黨支部書記曾國富站在村裏防洪景觀公園裏的吳公橋旁,望著綿延數十公里水清岸綠的北大村,心頭暖意濃濃。三年前,這裡還是人跡罕至的荒林地,而今已成為莆田“城市綠心”最重要的水文站點之一。佈滿河道的北大村,整村的水都與木蘭溪“溪溪相關”,擁有百餘年荔枝種植史的荔林水鄉,在木蘭溪綜合流域及景觀工程建設中,煥發出人水和諧的新生機。

  “綠心”就是莆田的生態綠心。2011年,莆田市開始進行綠心生態修復建設,尋求最佳的“荔林水鄉”存續模式,先後開展綬溪公園、中心城區荔枝林帶、城涵河道園林景觀及防洪改造工程等項目建設,而北大村所在的綠心北洋片區即是莆田重要的生態保護地和“荔林水鄉”風貌保護地之一。

  2013年,城涵河道防洪園林景觀公園項目開始動工,北大村河段溪岸的荒林地儘是墳墓、鴨舍、豬舍,徵遷工作量很大,而最難的還是遷墳工作。“村民們意見很大,認為動了祖墳破壞風水不吉利,而且賠償款和再遷費用相差大,更是不同意。”回憶起當時的徵遷工作,曾國富印象深刻。但溪岸改造勢在必行,於是,整個指揮部發揚“一線工作法”精神,深入群眾,挨家挨戶宣傳,做村民的思想工作。

  處於低窪地帶,又是企溪、後卓溪、丁林溪三溪匯合處的北大村,常年飽受洪水災害,一場稍微大一點的雨就能把村莊農田淹沒。指揮部工作人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向村民解釋,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建設共同的家園。在市、區、鎮、村合力推動下,400多畝地、300多座墳墓順利遷移,工程得以順利推進,也才有了後續“林繞河轉”綠心走廊的新農村生態景觀成果。

  如今,建成後的景觀公園水清岸綠,休閒步道與村居生活融為一體,村民享受上了來自木蘭溪下游水體改造的生態紅利。

  隨著《莆田綠心(北洋片區)景觀概念性規劃》的正式實施,北大村將擔任集生態保護、文化旅遊、水利科普、綠道騎行、都市度假、文創産業等功能于一體的5A級荔林水鄉國家公園的一個重要角色。

  “下一階段將配套建設多個口袋公園、停車場等,繼續擴大景觀公園規模,以後從村裏綠道就可以走到白塘湖公園。”曾國富説。

編輯:尹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