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晚報記者組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我市要深化“海上福州”建設,將福州港打造成國際深水大港,打造“海洋牧場”,建設“智慧海洋”等等。就如何建設“海上福州”,市政協委員積極獻計獻策。
打造福州旅遊
“海絲IP”
民革福州市委會建議,福州應制定旅遊産業長遠發展的總體規劃,將構建海絲城市旅遊聯盟作為發展福州旅遊産業的重要抓手。建議興建突出福州特色的海絲文化主題建築,利用古航線開展區域國際合作旅遊,精簡遊客開支,為福州海絲旅遊進一步“減負”;根據淡季、旺季推出優惠折扣,減少對門票經濟的依賴;打造福州旅遊的“海絲IP”,設計福州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旅遊産品,打造展示海絲文化的旅遊藝術作品等。
探索實行“灘長制”
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農工黨福州市委會建議,福州海灘管理可借鑒“河長制”,分級設立承擔海灘生態環境監管職能的“灘長”,構建“灘長制”管理體系。
相關職能部門和有關專家可儘快到已開展“灣(灘)長制”的省市進行前期調研,形成可落地、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體系和管理模式。此外,建議借助“智慧海洋”等信息化系統,拓展公眾參與渠道,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和保護海灘的良好氛圍。
發展深海養殖産業
培育海洋科技人才
致公黨福州市委會建議,打造深海養殖産業鏈,培育産業集群,在連江、羅源建設深海養殖飼料、裝置和設備生産基地,引導羅源灣等地農民以成立合作社模式發展深海養殖産業;探索設立“福州鮑魚研究所”,借助“振鮑1號”鮑魚養殖平臺在連江海域安裝到位的契機進行品牌打造。
委員們還建議,創新人才引進和培育機制,培育海洋科技人才;推動閩江學院海洋學院開設覆蓋全面的涉海學科專業;持續給科技人員“鬆綁”,實施“雙聘”等靈活的人才機制;探索建立我市海洋高技術成果轉移轉化促進中心。